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寫在中央山脈的歷史樂章 --能高越嶺道

  台灣是一個南北狹長,五大山脈縱貫全島的國家,又因多湍急河流與崎嶇地形,在道路的開發上特別困難。早期的社會,路全然是走出來的,先人篳路藍縷,不畏艱辛與危險,以漫長的歲月踩踏出一條條精彩的歷史古道,每一條都值得愛山者逐步踏訪,但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能高越嶺道,它也是今年最具話題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
賽德克族的血淚哀歌
       能高越嶺道位於中央山脈軸心,橫跨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秀林鄉,最早是由泰雅族賽德克亞族廬山部落的巴雷巴奧群所開發。日治時期,日本為達到控制山地的目的,於西元1917年興築警備道,1918年完成後,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東段的舊道)。西元1925年,鑒於舊道東段道路所經過的山區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以通行,當時的花蓮港廳和南投廳重新興築越嶺道全線,成為現今的能高越嶺道,總里程數為76.8公里。
 完工後,當時警務局在步道上設置多處駐在所,並指定5個宿泊所,包括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富士見駐在所、能高駐在所(今天池山莊)、東能高駐在所、坂邊駐在所等,除了配置警力,也提供登山者宿泊設施,其中尤以檜木建造的「能高駐在所」最負盛名,是一棟雅緻豪華的日式房屋,可容納上百人,而有「能高檜木御殿」之稱,當時這條步道已是熱門的高山健行路線。
  日本人為開發台灣森林的資源,並達到控制山地治安的目的,開闢警備道路,並在沿線設駐在所管理,但在開墾之際,長期的欺壓原住民,迫使從事粗重的勞役工作,原住民失去原有的文化尊嚴,謀反事件接二連三。1930年,發生慘烈的霧社事件,由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突擊殺戮正在霧社辦理運動會的日本人,並襲擊越嶺道西段的各個駐在所,燒毀駐在所屋舍,能高檜木御殿也付之一炬。之後的兩個多月,日軍無情的報復和族人的抵死奮戰,使得這段步道成為血淚斑斑的顫慄之路。

橫越中央山脈的光明樂譜
  霧社事件戰火平息之後,能高郡役所重建被燒毀的各個駐在所,而重建的能高駐在所不再是豪華的御殿,其功能性單純為警備處所,能高越嶺道漸漸恢復平靜,恢復為熱門的高山健行路線。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人著手建立東西聯絡輸電線,並預計兩年內完成,截至終戰前夕,僅完成線路測量、巡視路的開闢與電塔木架建築。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遷臺,臺灣電力公司延續日人所遺留的輸電工程基礎,重新架設花蓮銅門到南投萬大的東西向輸電線,從19501953年完成該工程,也使得能高越嶺道多了一項功能,成為臺灣電力公司巡視電塔和人員往返的主要道路。
  在山路崎嶇,地質脆弱的高山地區架設電塔是一件艱鉅的工程,完成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為了紀念臺灣東西輸電之創舉,先總統蔣公親題「光被八表、利溥民生」的界碑,矗立在花蓮與南投的縣界的山脈稜線上,這個地標因意義非凡而氣勢萬千。這條充滿歷史事的步道,也因為輸電線綿亙山嶺,串連出更精彩的歷史音符。
  然而,為了興建水力發電廠,從1977年起,台電公司興建檜溪壩、奇萊壩、小瀧澗壩等七個水壩,施工道路由東部循著木瓜溪北岸向上游開闢,原本的能高越嶺步道,或直接拓寬成道路,或被土石所掩埋,原本將近80公里的步道到現今僅剩從屯原道奇萊登山口的27公里。
風華再現的古調新唱
  能高越嶺道雖然一直維持著保線路和登山道的功能,但沿途的駐在所和道路設施逐漸荒蕪,直到2001年,林務局規劃其為國家級步道,歷經四年的路線整修,設置解說牌,進行人文史蹟和生態資源的調查,重現這條歷史景觀道路的風華,啟動這個時代的步道新風貌,譜寫出另一章動人的古調新曲。  
  能高越嶺道穿越中央山脈軸心位置,通過奇萊連峰與能高連峰,蜿蜒在連綿群峰之中,全線約90%的步道穿越「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森林分佈從中海拔的櫟林帶到高海拔的冷杉林帶和高山草原。由於近年來東段的路線崩塌嚴重,不易通行,而西段路況平緩,景致優美,多數登山客從霧社驅車至屯原啟登,從登山口到天池順登南華山,或至天池山莊原路折返,行程兩天一夜即可完成,是台灣所有越嶺道中最平易近人的路線。
  除了動人的歷史故事之外,壯麗的山容和豐富的自然生態同樣不凡,從登山口開始,沿途可見峻峭綿延的中央山脈雄奇山景、巨木蒼勁的原始森林、斷崖峭壁上的飛瀑流泉、崩崖峽谷、遼闊草原,以及變化莫測的雲海流轉。
  步道從約2000公尺的中海拔到3000公尺的高海拔,一路緩升穿越不同的森林林帶,根據調查,維管束植物種類將近800種,其中223種是特有種植物。保育類動物如水鹿、台灣山羌、台灣山羊、台灣獼猴也活躍於山林之間。
  由屯原登口到天池的14公里路程,沿途歷史遺跡和自然美景輪番上場,重要景點有:
台電72號電塔 東西向輸電塔豎立在山頂上,電塔下方為富士見駐在所遺址,尚可見到夯土牆與石砌圍牆遺跡。
雲海保線所 由原尾上駐在所改建,現為台電維護輸電線的基地。海拔2,386公尺,展望良好,晨昏之際雲海翻騰,故取名為雲海,這裏也是遊客休憩的主要據點。
白木林 原本是蓊鬱的二葉松和台灣鐵杉林,西元1,980年初的一場森林火災,讓林木成片死亡,僅留二葉松和台灣鐵杉的軀幹傲然聳立箭竹草坡上。

松原木炭窯遺址 位於松原駐在所附近,先民用以燒炭取暖,石砌造型仍保持相當完整。
鐵杉林 從松原到三疊瀑布一帶的林相屬鐵杉、雲杉林帶,這兩種植物樹型優雅,行走其間彷如走入國畫之間,優美如詩。

眺望能高主山 接近天池山莊的步道展望良好,一路可瞭望能高群峰,能高主峰海拔3,262公尺,山勢高聳,於日治時期和玉山、雪山,並稱為台灣三高。
三德吊橋  就在三疊瀑布的前方,海拔約2,800公尺,為台灣海拔最高的吊橋,可遠眺瀑布與群山美景。

三疊瀑布 又稱能高瀑布,位於塔羅灣溪上游,夫婦山南麓,瀑布落差200公尺,自高崖下瀉至中斷分岐,有如夫妻並肩而立,所以又稱<夫妻瀧>,磅礡的氣勢被山客譽為高山第一瀑。

天池山莊 位於海拔2,860公尺,前身是能高駐在所,也是古道上最高的駐在所,山莊幾經祝融與改建,林務局目現正進行整建,預計於2011年底完工,提供山友更舒適的住宿空間。
天池 距天池山莊1.1公里,海拔約3,000公尺,天池在柔和起伏的箭竹坡中,一窪碧潭倒映著群山美景,晨昏之際霞光映照下更是美如仙境,天池之名確實貼切。
能高鞍部 位於中央山脈主脊,是南投縣與花蓮縣的分界線,地勢平緩,草原遼闊,向東可展望連綿疊翠的木瓜溪流域山巒,天氣好時可展望太平洋海景,西邊是濁水溪上游支流之一塔羅溪,這裏也是欣賞日出雲海的極佳地點。走在稜線上不禁要驚嘆台灣山林壯奇,以及感佩台電工程人員架設電塔之艱辛。鞍部上的光披八表碑就如山巔的燈塔,指引著東西兩路而來的遊客在此交會。

  此一充滿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與地理景觀的步道,從古至今,先民與今人在變動的路線上,以不同的心情行過蜿蜒的山徑,不變的是;壯麗的山容、險峻的斷崖、秀麗的溪瀑、四時更迭的繁花,與氣勢萬千的雲海景致,總是讓旅人駐足讚嘆。走在這條步道上,歷史故事與自然天地譜寫成一首首動人的樂章,餘音不絕,悠揚於天地間……

交通指南:
1.由西側進入之遊客,自霧峰系統交流道接國道6號往東,開到國道6號的盡頭,接臺14線往霧社方向,經霧社、廬山,轉屯原產業道路至屯原登山口。
2.由東側進入之遊客,多經花蓮,由臺9線轉臺14線,接臺電拓建道至登山口,但現在路況仍不好,建議由西段進入較佳。

前往能高越道需辦理入山證,請上內政部警政署網站http://eli.npa.gov.tw/E7WebO/index02.jsp
查詢申辦方式、所需資料及說明。

BOX
能高越嶺道歷史事紀
1917—日人森丑之助,由埔里經霧社上能高越嶺道,再下至花蓮,這是除原住民之外的能高首越。
1918--「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駐在所及客室興建完工,警員配置完成。
1925—於天池駐在所旁,沿著山腹開路至2802公尺的鞍部,在東下檜林,切抵柴田溪、奇萊溪至天長斷崖,此路線即為現行登山的熱門路線「能高越嶺道」。
1930—霧社事件爆發,由於賽德克族不滿日本政府壓迫起事,能高越嶺道溪段沿途的日本駐在所均遭燒毀。
1953—台電依據日人所遺留的輸電工程基礎,完成花蓮銅門至南投萬大的東西向輸電路線。
1977—台電開發木瓜溪水力發電計畫,興建檜溪、奇萊、龍澗壩等七個水壩,施工道路延伸,使得能高越嶺道只剩屯原至五甲崩山前27公里。
2002--林務局選定能高越嶺道為國家級步道,著手進行道路整修、資源調查,歷時四年。
2011—林務局以綠建築的概念,將天池山莊原址重建,預計年底竣工,實現高山環保節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