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港口,在台灣四百年的歷史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早在西元1629年,西班牙艦隊就開進淡水港,於河口蓋了一座城寨,命名為「聖多明城」。清朝乾隆年間開放八里坌港,讓船隻可以往來於福州的五虎門和泉州的蚶江,淡水沿岸也因此愈來愈繁榮,舟楫往來,樓房林立,盛極一時。爾後因為河道淤塞,漸漸失去商港的風采,但是百年來留下的史蹟建物,經過歲月的洗禮,已成就了淡水深厚的地方文化。
被遺忘的歷史角落
二十年前筆者就讀淡江大學,當時的淡水在歲月的浪潮中暫時休養生息,是一處寧靜的漁港小鎮,紅毛港代表著曾有的輝煌歷史,老街的傳統美食不需排隊等候,漁港的夜景只有釣客和隨波搖晃的漁舟,最熱門景點是沙崙海水浴場和觀音山夕照,對於外來的學子而言,淡水的風景是淡淡的山水畫。
多年後,淡水新市鎮的開發加上捷運帶來川流不息的人潮,在濃厚的商業氣息中失去了記憶中的小鎮風情。淡水,已不復往日情境,淡淡的記憶裡有著濃濃的惆悵。
去年年底,因緣來到剛開放的淡水文化園區,驚喜發現淡水河畔仍有一處留住歷史,隔離喧囂的空間,幾座紅磚屋和百年老樹讓記憶有了嶄新的定位空間,駐足其間才想起這個似曾相識的地方,在十幾年前還是個荒煙蔓草的殼牌石油倉庫,經過一場纏鬥多年的道路開發案和環保運動的拉鋸,歷史建物得以保存下來,精彩的百年歷史故事可以在此重新被展閱。
殼牌倉庫座落在與老街反方向的捷運站旁,前身是英商嘉士洋行倉庫,1897買下嘉士洋行作為遠東區貿易據點,作為油槽及石油罐製造所,大量販售石油煉製品到台灣各地,全盛時期三座大油槽可容納3760公噸的油品,當時的代理商黃東茂藉由販賣殼牌油品成為富甲一時的商人,有「台灣煤油大王」的稱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同盟國實施禁運政策,淡水港受到戰爭的波及,大型油輪不再駛入,1944年10月10日至15日美軍轟炸日本海空軍基地,炸彈命中油槽,熊熊烈火延燒數日,「火燒臭油棧」在老淡水人的記憶裡是一頁難以忘懷的恐怖事件,盛極一時的油槽商業也因此步入黃昏歲月。
峰迴路轉的古蹟命運
儘管油槽燒毀,幾座倉庫持續維持油品的空間儲存功能,殼牌集團仍將此地作為台灣市場的根據地,但是土地和建物產權歷經清朝及日據的政權轉移而有認定上的模糊地帶。台灣光復之後,國民政府以日本敵產的方式處理外商產權,後又因英國政府承認中國共產黨政府,政府下令凍結英國在台的土地及房舍資產移轉,使得殼牌倉庫的土地產權懸宕未決,繼之展開長達半世紀的陳情與法律纏訟,最後由國有財產局裁定將土地撥給淡水鎮公所,而地上建物仍歸殼牌公司所有。
1980年代,因為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機用油市場需求擴大,殼牌倉庫短暫恢復忙碌的光景,但隨後因為道路拓建,運輸動線的不便,園區漸漸成了堆放雜物的破落空間。記憶中,大學時期參加攝影社,這裡從來都不是愛好尋幽訪奇的社友們會聯想到的拍攝地點。
殼牌總公司原本打算放棄倉庫的經營,於此同時,政府計畫興建一條穿越倉庫的高架道路,眼看工程的魔手就要收編此地,讓殼牌倉庫成為歷史名詞,卻在此時有了峰迴路轉的發展,不但阻擋了不當的開發,歷史古蹟得以保存下來,還成就了一段跨國企業與在地團體合作的佳話,精彩故事媲美電影情節,在台灣的古蹟保存事件中,可說是別具意義。
民國86年,行政院通過「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興建案以解決淡水快速發展的交通問題,路線從關渡口開始沿著淡水河北側河岸興建近十公里長的高架道路,一旦興建,對淡水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態環境將會造早成極大的衝擊,淡水地區的文史團體遂發起「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串連全國文史界、生態團體,呼籲阻止環快道路的興建,並積極向監察院陳情,從多元管道提出對道路開發的質疑,其中,極重要的一項方式是引用文化資產保存法,讓淡水河岸的歷史古蹟作為在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擋箭牌,經過文史工作團隊的遊說,國際殼牌石油公司同意向台北縣政府申請古蹟指定,89年6月27日正式公告為縣定古蹟,同年12月31日由台灣淡水殼牌公司代表將地上建物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
油棧建築的第二春
故事到此似乎是畫下美麗的句點,然而後續的發展仍是高潮迭起,殼牌倉庫卸下了百年的油汙面貌,在有志人士的積極推動下,換裝展現新風貌,首先是淡水社區大學進駐倉庫,號召民眾參與規劃、整理園區,並持續辦理藝文活動,成為淡水文化發揚的據點,歷經十年的整建,於民國100年11月4日正式揭牌為淡水文化園區,為淡水及殼牌倉庫寫下完美的歷史篇章。
近四千坪的淡水文化園區擁有枝葉繁茂的百年老樹和鐵道遺蹟,簡樸開闊的建築景觀,沒有醒目的招牌,譁眾取寵的商業經營模式,連解說牌都以低調的型式安靜的等待遊客駐足瀏覽。園區的主要建築有四座倉庫,分別是淡水文化基金會和淡水社區大學的行政辦公室、作為上課場地的教育中心、提供藝文展覽和表演空間的展演館,以及介紹園區歷史的殼牌故事館。
殼牌倉庫歷經古蹟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兩階段,現況和最初由建築師所設計的規劃有很大的差距;原本要恢復2500噸油槽、番仔樓,設置歷史光廊,修復舊碼頭,建造仿古戎克船、小型室內劇場等,對於殼牌倉庫的歷史介紹著墨不多。淡水文化基金會提出需要在地參與的溝通對話,歷經25次的會議,最後取消諸多新建物,而將重點放在倉庫本體的修復,以建構殼牌倉庫人文新體驗和生態園區為目標。而在整修過程中,淡水文化基金會細心的保留拆卸下來的建材和老舊物品,作為營造殼牌故事館的素材。
殼牌故事館座落於鄰近河岸的D棟倉庫中,有限的空間裏擺設相關的歷史文物,將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演變透過文字、影像、實物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沒有最新的展示媒體,但處處都是參與者用心的蒐集和佈置,從殼牌集團的發跡故事,第一艘油輪「骨螺號」的設計圖、殼牌油桶、黑白老照片、生鏽的鐵軌,沒有距離的讓民眾感受歷史的真實,其中一部古董級加油機還是由台灣殼牌公司贈送作為園區開放的獻禮。
空間利用再創新局
殼牌倉庫約建於西元1870 至1880 之間,最大的特色是紅磚建材和大跨距的木桁架構,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是台灣第一代機器磚,磚面上有S的符號,由殼牌集團—三美路(Samuel
Samuel Co.)公司所製造,牆面以一層順、一層丁的英式砌造而成,歷經百年依然堅固。

古蹟保存下來,硬體的維護之外,最重要是賦予人文價值的再創新,基金會以藝文活動帶起未來的發展,規畫舉辦S磚文化體驗,讓參訪者去看磚、做磚、疊磚,目前正研發動力小船製作的學程,由參與者親手DIY組裝一只小船,在大水管上進行航速競賽。而針對油輪所運載的油品,特別搜尋到油品製造的分餾製程及油管輸送速度、郵筒的標準容量、油品製罐分裝等油品倉庫的知識,讓參訪者透過DIY操作逐一體驗,瞭解背後所涵具的意義。假日也開放園區為農夫市集、藝術市集,一系列的活動正是落實復甦古蹟文化,再創環境價值的具體作為。
參觀殼牌故事館的舊事物,故事館的謝德錫館長贈送給我『臭油棧傳奇—淡水殼牌倉庫的鎏金歲月』一書,閱讀之後十分感動這群建築有這麼豐富的歷史故事,以及近年來轉變為文化園區的曲折過程,在書中意外發現當初為了擋下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的興建所發起的「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在一百多個聯署成員中,其中一個團體是由我代表簽署的,原來我和此地有著這樣的緣分。
望著絢爛的淡江夕照,想像原本飄著油臭味的倉庫,如今是散發自然與文化氣息的園地,真要感謝許多人的付出,讓我在這裡和淡水再次有了美麗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