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是先民的生活遺跡,如同寫在地圖上的曲線符號一般,標記空間的長度與向度,同時也在時間的推移中,隱現變動,更替著繁華與沒落的運命。探索古道不僅可以感受真實的歷史,先民的生活百態和豐富的生態,透過用心的觀察,古道之旅步步皆精彩。
穿東越西百年路
台灣眾多的歷史古道中,浸水營古道是所有橫越中央山脈越嶺點最低的路線,數百年來,歷經清、日、民國各年代,有荷蘭人、卑南族、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及日本人行經的痕跡,是台灣歷史上使用年代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步道,在清末即日據時期是重要交通要道,直到1935年從屏東楓港到台東大武的南迴公路打通後,取代了這條貫穿數百年的越嶺古道,原本的道路漸漸為人所遺忘,沿途的駐在所和建物在歲月的摧殘下,頹圯隱沒荒煙蔓草之間,路基也年久失修,泥濘難行而人煙稀少。近年來在愛山者的推動下,古道踏查成為考古研究和生態調查的熱門活動,浸水營古道即是在沉寂五十餘年後,經由專家披荊斬棘的踏勘發掘,重啟民眾對於這條古道的記憶。根據調查,沿線有30餘處史蹟,在力里、歸化門及姑仔崙等舊社還保留了大範圍完整的石板屋遺址,包括日警駐在所、學校、民居、石棺等,隱沒於山林間的舊路遺址因而一一現身,以不同的風貌重現昔日的光彩。
苦樂心酸舊時事
古早古早,南部的排灣族人和卑南族人已經在南台灣走踏出橫越中央山脈東西向的社路,漢人移入後,因為開墾、通婚、經商的需求,這條古道成為前後山重要的經商交易道路,也是東港至枋寮附近鄉民前往台東捕撈魚苗的必經之路。
和許多古道的命運一樣,為了資源開發或政權掌控,原有的道路被修築拓寬做為運輸或軍事之用,這條古道在清朝與日據時期,都曾經因為歷史事件多次改變容貌,新舊路名之間也存在著不同時代在地標上的權力轉移。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註1)爆發後,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巡視台灣,為方便聯結被中央山脈阻絕的台灣東西兩岸,沈葆禎在北、中、南各規劃一條翻山越嶺的通道,北路是蘇花古道,中路是八通關古道,南路是赤山卑南道,浸水營古道屬於赤山卑南道的一部分。光緒十年(1884)正式修築完成從屏東水枋寮到台東大武,全長約47公里的道路,並以古道起點附近的三條崙石頭營命名為「三條崙道」,為清治時代八大撫番道之一。
日本佔領台灣之後,日本員警為確保其統治地位,強制收繳當地原住民繳交槍械,以力里社為首的排灣人起而反抗,將道路沿线的日本警所都被焚毁,所驻日警全部被斩首,战争迅速蔓延整个恒春半岛,所有排湾人部落都奋起抗日。道路沿線的日本警所焚毀,駐日員警全被斬首,戰爭迅速蔓延整個恆春半島。日警动员2190人进行讨伐,双方激战三个多月,日本总督征调海军第十舰队两艘驱逐舰,从枋寮外海炮轰山地部落,夜晚则以强烈探照灯照射,震慑当时还不知电灯为何物的山地少数民族。日方動員千餘名軍警掃蕩,還出兩艘驅逐艦進行海上炮擊,雙方激戰三個多月,最后排湾人终因物质条件太差,被迫投降。最後排灣人終因物質缺乏、戰力不足而投降。之後便將三條崙道開拓做為理蕃道路,此路段略作調整(註2),由於這條路的最高警備點為浸水營,故取名「浸水營越嶺道」。
追尋先民腳步
歲月悠悠而過,慘烈的戰事已然遠去,留下的除了文獻的紀錄,就只剩下經得起大自然淬煉的堅硬牆石,台灣百年的變遷歷史,在層層疊疊的石板遺址中,封存著一頁頁的精彩故事,等著我們去尋訪。
古道的起點位於屏東春日鄉的水底寮;靠海的村落,有著恆春古鎮的濃濃氣息。離開車水馬龍的車道,轉進小巷弄,老式紅磚水泥牆面上的烏綠苔痕,透露出頗具歲月的小鎮滄桑,由這裡出發尋訪古道的史蹟,一路從鄉村田園、蜿蜒林道、森綠山徑,越過滔滔溪流來到島南的另一山村--台東大武鄉的加羅板部落,這一條古道不但景致優美、生態豐富,人文歷史同樣精彩不凡。從水底寮到大漢林道23.6K處的前段道路已不見舊路原貌,成為一般鄉道與林道,但有不少遺址可供大眾按圖索驥一一查訪,首先是舊古道的入口點--領路頭石碑,位於村子裡的大榕樹下(當地人稱三叢榕),是日本人於1901年所立,石上刻有「領路頭」、「行路平安符咒」字跡,先民前往古道時,會先在此膜拜,祈求一路平安。百年之後,老榕盤據,石頭依然屹立著,與旁邊的土地公廟繼續保佑著村民。
另一處必訪的景點是三級古蹟--聖蹟亭,清同治13年(1874)總兵張其光於石頭營屯軍,開山守隘,把守浸水營古道的門戶,為教化原住民,設立「番學堂」,教導番童學習漢字,因客家習俗敬重文字,故設立聖蹟亭(又稱敬字亭、惜字亭等),專燒字紙、公文,並且兼祀倉頡。目前亭座和周遭環境維護的相當完好,保有古學情調,在此遙想當時朗朗書聲以及習字燒紙的景況,與現今的學習方式大異其趣,變化之大讓人驚嘆。
依照日治時代所築的浸水營古道路線,古道的入口位於目前林務局所轄的新開苗圃,由此往大漢林道上行,沿途有清代歸化門營盤遺址(大漢林道7.4K)、清代六儀社營盤遺址(14K)、清代大樹前及大樹林駐在所營盤遺址(20.1K),尚可以看到一些石砌駁坎,這些都是過望附近一帶即是老力里部落,目前仍有居民居住,附近存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遺產,但需要響導的帶領方能一探究竟。
現今所說的浸水營古道是林務局從大漢林道23.6K起到台東加羅板部落,修築舊路成為國家級步道,路線約16公里長。在古道上有多處的駐在所遺址,以「浸水營駐在所遺址」、「出水坡駐在所遺址」、「清代溪底盤遺址」等最為可觀,這些都是當時建造作為軍警及過往商旅駐紮休憩的所在,目前仍保有完整的營盤石基及砌石駁坎。從堆疊的方式可推測建設的時代和規模,這些歷經風霜的史蹟讓古道有著濃濃的人文風情,駐足遙想當時牛車往來、旅客攘來熙往的盛景,對比今日樹木繁茂,動物佔地為家的熱鬧,只不過是在不同時空下的角色變換,這裡的生態從不曾凋零。
綠色寶藏 蕨類天堂
浸水營古道路線橫跨中央山脈末端,鄰近三大保護區:浸水營闊葉樹林保護區、大武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及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 入口處海拔約在1200公尺,整裝進入立刻可以感受到原始闊葉林的陰涼潮濕,這裡位處熱帶及亞熱帶區,又受到東北、西南季風的影響,終年雲霧裊繞,潮濕多雨,是台灣第二大降雨區,浸水營之名即是由此而來。
在氣候與地理環境的交互影響下,此區的生物歧異度極高,沿途經過多處自然保護區與保留區,植物種類多達700多種,以國寶級的台灣穗花杉、台灣油杉最為珍貴。而潮濕的環境孕育豐富的蕨類、蘭科植物、真蕈和苔蘚,尤其是蕨類最為豐盛,無論是步道旁、森林中,岩石或大樹上,著生各種令人目不暇及的蕨類,如高大的活化石植物—筆筒樹、南洋桫欏、假桫欏,附生於樹幹上的山蘇、鳥巢蕨、書帶蕨,地面上著生大量的瘤足蕨,走踏其間彷彿進入蕨類王國,難怪被植物愛好者譽為賞蕨天堂。
蕨類之外,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晶瑩可愛的蕈類野菇和色彩繽紛的花卉野果,綻放著美麗的花容和身影,吸引腳步匆忙的山客駐足讚賞。不過草叢之間也躲著行動快速的吸血螞蝗,等待「熱血之士」接近,悄悄的附上褲管,跟著走一趟免費吃喝的旅程。
彩蝶翩翩 動物樂園
多樣的林相和豐富的植物,自然是動物最佳的生長環境,此區劃設為「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根據調查發現代表性物種,如台灣獼猴、山羌、野豬、白鼻心、穿山甲、麝香貓等台灣特有種或保育類動物數量繁多。除此之外,鳥類和蝴蝶的資源也很可觀,古道東段在姑仔崙與出水坡駐在所遺址之間,常可見到成群的蝴蝶飛舞,秋冬之際,更有大量的斑蝶集體飛往山谷度冬,是台灣目前最大的越冬蝴蝶谷。
走訪浸水營古道全程需要六至八小時,由於茶茶牙頓溪(大武溪)常因河水暴漲而阻斷通路,出發前務必洽詢管理單位,以免無法順利下山。
註1:牡丹社事件 西元1871年10月,日本一艘琉球宮古島船隻,因遭遇颱風遇難,漂流至台灣八瑤灣(現在的屏東縣牡丹鄉九棚灣),登陸後遭原住民殺害54人,其餘12人逃離後在漢人的保護下歸國。日軍以此為藉口,於1874年率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這是日本與清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此役過後,中國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籌建海防,積極治理台灣,影響台灣近代歷史發展甚深。
註2:據楊南郡考據認為浸水營古道可分為兩期:一為清治時期,西側入口由屏東枋寮歸崇村一帶,從基娃加娃山之緩稜開始,一路向東緩上至三條崙,再接上大漢林道檢查哨。日治時代則向南移動,由現今的198縣道經枋寮新開村新開苗圃附近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