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奇又險的蘇花公路總令人又愛又怕,早在百年前,漢人翻山越嶺前往開闢疆土,歷經重重危機開山鑿路,直至今日仍是險路,但古道魅力引人入勝,豐富的文化與生態景觀等著遊客的探訪。
通往後山的險奇之路
移居宜蘭最南端的南澳已經年餘,每回從宜蘭開車或搭火車返回,一接近東澳時,眼光總向海望去,搜尋突出海灣的烏石鼻,就像宜蘭人對於龜山島的想望,回家的旅程也接近了。
火車穿越過長長的新澳隧道,窗外的黑暗頓時轉為是明亮的田野景觀,左邊出現了房舍聚落,這裡是漢人與客家人的朝陽社區,右邊望去,以泰雅人為主的南澳村就在眼前,家到了!
南澳地區因為遠離宜蘭與花蓮市區,通常只是過往遊客的休憩站,又常因為沿途路基坍方,阻隔交通而顯得格外寧靜,在今日交通方便的狀況下,尚有島中孤島的感覺,很難想下,百年前的先民是如何篳路藍縷的來到此地建立家園。
今日整修好的蘇花古道僅是原古道的一小段--大南澳越嶺段,林務局依據舊古道大致路線採用現有的山徑整闢出來的,有位於東澳隧道口附近的北入口和天后宮旁的南入口,北入口需先健行3.2公里的警備道路,且交通接駁不易,因此大部分的登山客皆採南入口進入。
古道呈南北縱向,地勢北高南低,因此由北往南走,多為下坡路,路程較輕鬆,若由南往北走,則海拔落差幾達七百公尺,來回行走約5-6小時,路程頗具挑戰性,要稍具腳力才行。
百年古道已難尋
蘇花古道建造於清朝同治13 年(1874 年),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軍開闢,路程總長約100公里,是聯絡蘇澳與花蓮之間最早的一條官道,也掀啟了東部開拓的史頁,但因路險少有人走動,很快就沒落難尋。
日治時代日人沿著蘇花海岸先間先後開鑿了北段的大南澳路、南段的沿岸理番道路及東海徒步道,即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就到因蘇花公路的興建,也逐漸隱沒於荒煙蔓草之間,僅留片段路基。
清朝至日據時期,樟腦產業發達,相關行業因應而生,客家人隨著樟腦業的興盛翻山越嶺遠從新竹地區來至南澳從事製樟工作,爾後在此落地生根,形成聚落,也就是現在的朝陽社區,當時專門提煉樟腦的人稱為「腦丁」,古道上往來之腦丁頻繁,因此被稱為「腦丁路」,出入步道還須出示「腦丁牌」,同時日本政府管制菸、酒、鹽等民生用品,居民為了生活,利用這條路販售私鹽、菸酒等,因此又稱為「酒保路」。
當地人的生態寶山
接下來長長的路程雖然辛苦,但是步道旅行別忘了停下腳步欣賞四周的生態,此區由於東臨太平洋,水氣豐沛,植物多樣,沿途所見的植物生態屬大葉楠為主的植物群,常見的還有九芎、大冇榕、牛奶榕、樹杞、長梗紫麻、華八仙等喬灌木,蕨類、蕈類與爬藤植物也相當可觀,據說附近的居民若需要甚麼草藥,就會上山採藥,是當地人心中的寶山。
在動物方面,赤腹松鼠、白鼻心和台灣獼猴是此區常見的動物,由於依山傍海,鳥類和蝶類的種類也很多樣,行走於步道上,不時傳來大冠鷲盤旋呼嘯的聲音,而樹林裡則是嘰嘰喳喳的山鳥鳴叫,好似彼此在通風報信,小心空中的獵人。
腳下的古台灣
眼前的烏石鼻由西向東伸入海中,造型與龜山島相似,東澳沖積扇平原連結弧形海灣,澳口深廣,蒼鬱的山林與蔚藍的海水,輝映成一幅美麗的風情畫,是蘇花公路上最美的風景,相較於清水斷崖的險峻,多了寧靜遼闊的氣韻。
烏石鼻被列為海岸自然保留區,從烏石鼻到大南澳嶺擁有台灣最古老的岩層;古早時候,大南澳地區受到造山運動版塊擠壓撞擠,原本在海底的岩脈抬升出海面,成為台灣古島的最北端。烏石鼻的地質為變質岩,沿著海岸線到大南澳嶺的地質則屬片岩層,經專家調查有四代老岩層,無論是地形與地質都極為珍貴。
站在這裡還可以體會到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宜蘭地區向來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天氣類型大致一樣,但是過了東澳由於烏石鼻海岬的阻擋,氣候較為清爽乾燥,尤其是一過新澳隧道,常常是從下雨陰霾轉為陽光普照的天候,有種時空轉換的錯覺。
欣賞完美景,續往下行很快就來到北端入口,入口處的意象牌刻劃先民扛著貨物、騎著牛隻從城市返回深山,四周的樹林和腳下的海浪記述著百年不變的景致,所不同的是,如今我們這些輕裝旅客已經無須身負重擔,只需要勤快的用雙腳走回程。
步道旅行小幫手
- 步道位置:宜蘭縣蘇澳鎮、南澳鄉
- 步道長度:全程4.1公里,北端入口至停車處尚有3.2公里路程。
- 健行難度:多陡坡土石路
- 首選景觀:烏石鼻海岸地景
交通指南:北端入口/蘇花公路(台9線)新澳隧道前→烏石鼻戰備道路約3.2 公里處。南端入口/蘇花公路(台9線)→南澳市區轉入南澳漁港附近的天后宮,步道入口位於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