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全方位的綠食空間--彩虹餐廳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飲食革命方興未艾,從產地到餐桌,諸多議題各有關注的角度,綠色餐廳作為消費過程的中繼站,可以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南臺灣的一群人,一間餐廳,正以前瞻性的作法進行一場美味革命。

緊密友善的食農平台
  週六下午,彩虹餐廳的綠市集,白色帳棚下,幾位農友正和顧客閒聊著農產品的大小事,賣鳳梨的農戶,邀我試吃一塊金鑽鳳梨,咬了一口,汁多味甜,正打算挑選幾顆購買,他卻連連說「這個不夠好吃,太甜了,上週買的話,酸度與甜度,恰到好處。」,然後很爽快的在袋子裏多塞了一顆送給我,外加一塊窯烤大麵包。


  其他攤位還陳列各式當令新鮮蔬果,自家的手工麵包、酵素、醬菜,還有手沖咖啡,一旁的餐桌有幾位屏東環盟的成員,正熱絡的討論近期的環境議題。餐廳的主角人物—洪輝祥,一邊忙著打包剛採收的芒果,還不時穿梭在廚房、餐廳和辦公室處理事務。

  餐廳內已坐滿用餐的客人,潔淨雅緻的餐廳,除了用餐區之外,同時也是「綠農的家」實體店面,展售新鮮的蔬果和冷凍食品。餐點的食材直接由廚師取用烹調,我點了東寶豬肉酸菜湯麵套餐。豬肉是來自內埔東寶豬肉棧,低溫處理、真空包裝的優質肉品,鮮嫩多汁的肉塊搭配古早味的酸菜和有機蔬菜,配著清爽的湯麵、蔬果沙拉和有機豆腐,既美味又讓人吃的安心愉快。
  在這間餐廳的裡外,食材從廚房到餐桌,生產者與消費者,都能以緊密、友善的形式互動,生產履歷不僅在食物的包裝紙上呈現,還從廚房延伸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會呼吸的建築園區
  安心食材是綠色餐廳的核心,消費者評斷好壞的標準通常在餐桌上的食物美味與否、品質與價格的合理性,不過綠色餐廳的標準不僅於此,還包含建築體、能源使用與循環、廢棄物的處理,每一個環節都隱含經營者對於環境的關懷度。
  這間原本因經營不善、屋舍老舊的台糖建物,被洪輝祥慧眼看中,邀集農友集資經營,保留原有的格局,導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綠建築概念重新翻新,並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發電、規畫完善的水循環使用系統,原本頹敗的空間,搖身變成一處能量強大的綠建築。
  營運以來,太陽能電板發電足以提供整棟建築一半以上的用電量,再加上明亮通風的窗台、全區LED燈具以降低能源損耗。頂樓設計的降雨回收系統,也能有效的存積雨水供園區灌溉使用。洪輝祥認為先期的太陽能板費用雖高,但這是值得投資的,南台灣熱力十足的太陽能豈能不善加利用,硬體投資預計3年內回收,既然要做就要以永續的視野思考。


     門口看似水溝的一排水池,綠意盎然,仔細觀察,有不少的水生動植物,緩慢流動的水體,不但涵養生物,也能幫助調節熱能。來用餐的小朋友好奇的蹲下來觀察水池躦動的小昆蟲,發現一隻水蠆羽化的空殼,興高采烈的招呼父母觀看,小小生態池頓時成了來客的焦點,這項頗具巧思的設計,具體而微的展現綠建築運用水體在生態與節能上的功效。
  廣場前的水泥地,除了保留停車空間之外,逐步刨掉柏油地面,補植草生植被,讓地面散熱呼吸,園區內幾棵大樹因而獲得解放,顯得更為蓊鬱茂盛,掉落的樹葉不浪費的的成為堆肥材料,滋養菜園的蔬菜和香草植物。

從餐桌到書桌的綠色話題
  餐廳的二樓是綠農的家和屏東環盟的辦公室,還有一間寬敞明亮,讓人稱羨的圖書室兼會議空間,蒐集飲食與環境的相關圖書,平日開放給民眾自由閱覽,假日則舉辦講座、課程,也是環境議題的倡議空間。拜訪的那週六、日,正舉辦公視記者林靜梅的「記者冏很大」新書發表會,以及植物學家楊國禎教授的系列講座--「洋蔥談起,串連常見植物的形態變化」。
與會者多是關懷環境的青壯年族群,吸收新知之外,也是餐廳的消費支持群眾,透過講座的傳達,飲食美學不再只是色香味的探究而已,人文的精神也內化在飲食消費的意識中,誠如洪老師所言--環境倡議可以從擁抱味蕾開始。

飲食革命的最後一哩路
  曾拜訪多家綠食堂/餐廳,就我的觀察,彩虹餐廳無疑是國內目前做的最到位的場所,背後的推手是<綠農的家>的主辦人,同時也是屏東縣環境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老師。
  這位南台灣的環保健將,一路從守護阿塱壹古道、反對吉洋人工湖開發、守護後灣陸蟹棲地等環境保護行動,同時設立「綠農的家」友善農產品銷售平台,再進一步彙整多年來對於環境、農業的見解,結合有心推動友善農耕的農友和消費者,建立以食為本的綠食空間,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面關懷,他浪漫而堅定的認為環境倡議可以從擁抱味蕾開始,彩虹餐廳與其說是餐廳,不妨說是綠色飲食的教育中心,在美味之間進行寧靜革命。
   彩虹餐廳創立不到一年,目前正處起步摸索期,相信這座全方位的綠食空間,將帶動台灣飲食革命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