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綠食材集散中心--社區生活小舖

   從產地到餐桌,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互有牽涉,兩者的距離可近可遠,工業化的時代,雖然加速食品的運輸里程,降低運輸成本,但追求量產、廉價的心態下,也產生問題重重的食安危機。在一波波的綠色消費運動中,小農與主婦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兩者透過面對面的農夫市集,以及社區型的共同購買方式,逐漸成為綠色消費的主力軍,而與其連結的綠色食堂,無疑是最理想傳達理念的空間。
主婦嚴選 安心生活小舖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以追求孩子在身心靈三個層面的全方位成長為教育理念,不同於填鴨式的競爭學習,因而吸引不少關心教育的家長遷居至校區附近照顧兒女。曾擔任國小教師的賴碧芬,多年前舉家從台北搬來宜蘭生活,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她不但熱心於校務,擔任家長會會長,也因為重視飲食健康、關心環境議題,身體力行投入耕種、打造小農平台,在學校附近開設--「宜蘭友善生活小舖」,提供給在地小農一處展售空間,同時也讓學校教職員及附近家長有一處買得安心的生活雜貨小店。
    不同於一般的有機商店,小舖展售的主要是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的商品,還有宜蘭在地的友善耕作農產品,這些農民大多是之前大宅院友善市集的成員,為了讓小農有更穩定的通路,賴碧芬與朋友一起打造了這間優雅的二層樓空間,一樓做為展售與用餐區,生產者與消費者在這裡可以直接接觸,甚至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最近作物的話題。
  二樓設置咖啡吧台和講座區,不定期舉辦與農業、環境、教育相關的講座、讀書會、料理課程等,小舖的收入也捐出1/100給消費者認同的公益單位,最近支持的是地球公民基金會、守護宜蘭工作坊、街貓安養中心、阿寶教育基金會等四個單位。
  對於安心食材的充分掌握,賴碧芬在一樓經營小規模的友善食堂,提供簡單蔬食料理給偶而不想下廚的顧客們一份健康美味的餐點,牆上寫著:『慢食,不只是慢慢吃而已,也不僅是反對速食文化,慢食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烏托邦。我們吃甚麼樣的食物,代表我們是甚麼樣的人。從如何選擇好、乾淨又公平的食物開始,讓失落的美味,重返餐桌,是慢食生活的堅持,也是全世界幸福的起點。』一段話已經完整表達小舖經營的理念,而她也期待有更多人投入友善食堂的經營,營造幸福的轉運站。
直接跟農夫買的綠市集
   近幾年,各地的農夫市集紛紛成立,從一開始由農民自組推廣,提供友善耕作的農民一個可小量,不被剝削的銷售平台,而消費者也可以更了解食物的來源,用購買支持友善耕作。經過這幾年的推廣,全國各縣市幾乎都有農夫市集,根據<直接跟農夫買>網路平台的統計,已有三十四處固定場域的市集,其中不乏政府提供場地資源設立,除了農產品的銷售,也因場地的狀況,舉辦各類型活動,成為聚集有小農與綠色消費者的交流空間。
    其中,位於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十三好市集,即是由新竹縣政府設立,集合縣內十三個鄉鎮農民的假日型市集。<綠禾塘友善小舖>就位於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是一間由小農與關心農與食的人士共同小額集資成立的友善小舖,這裡以環保質樸為核心概念,不只是有機食材的販售平台而已,同時也積極推廣食農教育以及客家族群的生活智慧。
    座落於新瓦屋內西側廂房的綠禾塘,環境清幽,外觀簡樸,走進去卻有相當豐富的商品陳列著,主要是新竹地區的農產品,客家風味的加工食品,以及頗具質感的文創商品。經營者呂秋月,原本在都市工作,因受到柑仔店有機超市創辦人黃仁棟的啟發,人生轉了個大彎,投入有機農業的銷售與耕作行列,2010年由清大師生在校園成立的「竹蜻蜓綠市集」,呂秋月和父親便加入擺攤行列,因此認識很多桃竹苗一帶的有機農友,後來市集擴展到新瓦屋,他們也因緣在聚落中設立實體店面,讓農友們的產品有常態銷售的空間。
    兩年來,呂秋月以過去在綠市集及新瓦屋活動慢慢累積的人脈,一步步打造綠禾塘成為竹北地區重要的文化空間。目前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三下午訂為咖啡日,第四個星期三是小農日,固定的時段提供給消費者與農友聚會,參加的成員運用當季的食材準備私房料理,透過食材來源的介紹,在品嚐美味之間,建立彼此信賴和諧的關係,也更能傳達友善耕作與綠色消費的概念。
    呂秋月不僅在店內推動食育教學,也將觸角延伸到鄰近社區與學校,主動與社區媽媽、學校師生合作,辦理各類型的活動,誠如她在臉書上所寫下的文字,正是她對熱愛土地的溫柔寫照。
早餐,開啟心窗,交流,互贈心意。午後,體驗創意,釋放,品味咖啡。
如綠禾池畔的小橋,搭架於食物與咖啡之間,春夏秋冬,不分心情,讓好咖啡依順入口,好物產連結身體最近的距離,由口入心,用心,分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