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超過標準的綠食空間

 

午後二時許,書舖的二樓窗台陽光燦燦,鮮翠的睡蓮優雅的擺放在大木桌上迎接客人的到來,開放式的廚房餐廳有四方人馬正專注的做著相關的一件事,煮著、泡著、說著、聽著關於飲食的那些事。

 


  廚房的流理台堆滿上午才新鮮直送的有機蔬菜,女主人瑞美跟我介紹今天的兩位廚師,一早遠從在台東而來的Flight Cafe 福來東咖啡的主廚美千代和好友文倩,兩位帶著特別熬煮的日式乾咖哩肉燥和蔬食咖哩,配合今天的講座主題為賓客料理五色蔬食餐,廚房不大,廚師很忙,我知道自己幫不上忙,退到外場一角,看著咖啡師泡咖啡。


   山色有無中的吳文中從工作箱裡拿出煮咖咖的道具,熟捻的擺放在適當的位置,量咖啡粉、倒熱水、沖咖啡,我最愛看咖啡受洗的過程,熱水剛沖下去燜蒸,咖啡粉吸水鼓漲後冒著泡泡,飄著香氣,粉末在熱水中翻滾粹出千變萬化的風味,短短的一百多秒,神聖而美好的儀式。吳先生是專業的咖啡師,書鋪每有活動總請他來助陣,從他握著細口壺緩慢而穩定的沖咖啡,就知其功力深厚,淺嚐一小杯,果然溫潤優雅。

 

  隔著一張投影幕,廚房前方螢幕上亮著一行標題­­--電影怎麼說故事?今天的主角­—蕭菊貞導演以電影的解析方法,說電影、說食物、說人生,她的著作­­­--「餐桌上的電影物語」(2018出版),以電影人的視角剖析不同國度、時代、族群的人生故事,餐桌是共同的劇場,在切煮烹調的場景中,端出了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人生百味>我看了書單,很多都是自己的愛片­­­--<飲食男女><總鋪師><小森食光 ><美味情書><濃情巧克力>……

 

 台下聽得津津有味的聽眾,看來都是一群人生也頗有歷練的朋友,無論今天是衝著蕭導演的故事、廚房裡的美食、還是主人的邀約而來,我想每個人沉浸在這樣色香味與心靈俱足的空間裡,應該和我一樣陶醉。

  我跟瑞美說,若要論綠色餐廳的標準,你們應該是最有資格了,比安全友善的食材更高層次的,還有主人的心意、空間的美意,今天這場活動,不正是美味飲食的全方位呈現嗎?瑞美為難的笑說:可是這裡不是餐廳呀,這裡是回家生活的地方!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從產地到廚房的逐夢之路

農耕生活的實踐
  許多人心中都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到鄉下過田園生活,養花蒔草,種菜耕田,或者開一間小店,可以會客交友,又能自給自足。但是這樣的念頭通常在家庭、經濟的考量下,很快就封存在未來退休生活的計畫中,等待有朝一日的實現。
  對我而言,存夠錢的退休遙不可及,向來不走大眾生涯路線的我,覺得只要因緣俱足,轉換生活空間與方式並非難事,於是,四年前一次的南澳自然田插秧體驗,腰酸背痛之時,隨地就躺在田埂睡覺,仰望清朗的天空,呼吸田間微香的空氣,當下就決定該是離開都會,實踐塩見直紀所倡導的半農半X生活。移居三年多以來,經常被問及為何放棄原有的工作?為何選擇來南澳生活?農耕生活可以維生嗎?
  其實,並非放棄原有生活,而是追尋一種更順乎天性的生活型態,把自己安置在寬闊的自然環境中,用心感受大地的生息變化,過著踏實而質樸的生活,至於選擇南澳,也是順乎因緣,認識一群理念相近的朋友,移居的心情篤定又充滿期待。

友善生活從友善土地開始
因為存著善待土地、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的信念,一開始便和當地的自然農友以無農藥無肥料的農法,學習農務工作,和他們一起下田插秧、除草整地、收割採種,觀察當地氣候變化、土壤特性、作物種類,過著大量勞動的生活,雖然辛苦勞累,但心靈卻無比舒暢自在,不假外求的幸福感每每在前往田間的小路上湧現心頭,以往在都會生活的憂悶感也不藥而癒。
  自然農法是順應生物的習性,儘量降低人為干預的農法,了解到只要照顧好土地,作物自然健康,我們也能獲得安全的糧食,若是使用農藥化肥,土壤便會失去生機,只好用更多的肥料澆灌作物,惡性循環下,生態失去平衡,民眾的食安問題也亮起紅燈。
  看著親手栽種的植物發芽成長,最後採收烹煮,餐桌上的菜餚不僅是辛勤耕耘的成果,也由於看到從種子到食物的生長歷程,更能敏銳的感受食物原味的豐富,這種滿足絕非金錢交易所換來的物質或娛樂可以比擬的。
綠色食堂的摸索與經營
  經過了一年餘的農耕學習,熟悉當地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思索半農之外的半X是甚麼?甚麼工作是可以和自己的理想興趣相符,並能在地的永續經營下去?
  由於對食物品質的要求,通常自己下廚,偶而外食時,總沒有合意的餐館,當地的餐廳多為宴客型的海鮮餐廳或小型麵飯館,尚無一間重視食物品質與用餐環境的餐廳,於是和朋友商議,決定開一間以米飯為主題、在地食材為訴求的主題食堂,不但能落實從產地到餐桌的低碳飲食理念,藉由食物的交流,傳達米食文化的價值與自然健康的飲食觀。
  考量務農工作已占去大半生活,食堂僅開放假日營業,平時則忙碌於田間農事,期待自耕自食外也能供應食堂所用,分享給更多朋友好的食材。不過,一己之力畢竟有限,食材的種類取得必須多樣化,也應該支持在地小農的作物,因此,對於當地作物的探索就更加用心。
  南澳臨海近山,因位處蘇花公路的中繼站,環境開發較受限,擁有無工業污染的純淨農田,加以近海的定置漁網提供新鮮的魚貨,社區農民自產自銷的蔬果,豐富的食材足以供應食堂大部分所用。

  勇敢作夢 務實實踐
  不少朋友羨慕我過著自在又豐富的鄉村生活,雖然想嘗試確沒有勇氣,多數囿於家庭及經濟的因素,總認為要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才可能實現夢想。其實在南澳,以至台灣各地,已經有一群人默默在進行,他們有的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中年轉業的上班族、退休人員,或是單身、或是全家參予,各有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不受限於財力的多寡,努力的朝著理想前進。
  半農半X的生活是多元的,具開創性的,可以連結自然、連結社會、探索自己的內在,建構以自己為主角的人生舞台,實踐之路絕對是艱辛不易的,但是務實的去做,便會是一片繁花似錦的美樂地。

半農半X
日本人塩見直紀所提出的理念--以能夠持續的務農生活為基礎,發揮與生俱來的才能,完成社會的使命,持續為社會解決問題,創造新文化的生活。X是不特定工作的代詞,指的個人的專長、興趣、天賦,以生命多樣性和使命多樣性社會為目標,各司其職而能安居樂業。獲得日本各地的認同和響應,也擴展到台灣對此議題的探討,鼓勵不少人勇於築夢踏實,半農半X運動悄悄在台灣遍地開花,形成一股多元的農村新力量。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尋找台灣的綠食堂

美食天堂的台灣,食安危機不時拉緊報,儘管專家告訴我們減少外食,多吃食物、少吃食品是降低吃進黑心食品的不二法門,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多數人還是得依靠外食解決三餐問題。餐飲業者以美味取悅顧客,無論是路邊小攤或高檔餐廳,民眾多以價格和口味做為消費的取捨標準,對於食材的來源無從得知也不甚在意,因此,雖然美食處處可得,危機也是無所不入。
飲食關乎的不只是國民健康而已,基改作物、農藥化肥、食物浪費等問題直接牽涉全球糧食安全、生態永續、資源分配與土地正義等複雜議題。於此之際,國際間開始倡導綠色飲食,重視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履歷,餐飲界也在美味與創意之外,開始強調食材來源的安全性,近年來則以綠色餐廳green restaurant)為名引起風潮。根據Lorenzini對綠色餐廳的定義是一種對環境友善,並以有效利用能源的概念建造、設計、營運並處理廢棄物的餐廳,從建築體到能源的使用,講究節能環保,裡裡外外落實綠色的飲食概念。
在台灣,政府也開始推動綠色餐廳的認證,高雄市、台中市、桃園縣、宜蘭縣紛紛推動認證制度,鼓勵業者參與,評量的面向各有標準,但似乎尚未受到國人的注目。我個人認為一旦以制度評量,難免僵化而失去推動的彈性,而餐廳對一般人而言是消費的場所,經營者和消費者通常是單向的供給關係,綠色飲食的觀念難以深化,基於對食安問題與食農教育議題的關注,我開始思索如何經營一間小而美、重視食材安全、關心人與土地,同時能與顧客有更多互動的飲食空間。
好糧食堂即在這樣的理念下摸索創立,為了要了解台灣各地與我有共同理念的業者經營現況和面臨的問題,日前環島拜訪二十餘間餐廳,從鄉村到都會,從產地到餐桌,品嘗各式的綠色佳餚,並與經營者對話,了解其理念與經營上的現況。這些餐廳在美味之餘兼顧消費者的健康,扮演著為消費者把關的角色,同時關照環境的永續利用,端上桌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許多土地與人的精采故事。
綜觀拜訪的餐廳,型態多樣,各有特色,有一人經營的家庭式廚房,也有學校支持的校園餐廳,但多數是小規模的私人小店。在經營的模式上,強調的是在地、安全的食材,能源與空間的使用以現有條件,符合環保精神操作,提供消費者安心食用的餐飲服務,我稱之為『綠食堂』,別於國際間對綠色餐廳的定義與規模。
以下就所拜訪的綠食堂類型做一簡單介紹,以及個人對綠食堂準則的見解,更多的介紹將在未來幾期雜誌中陸續與各位讀者分享。
台灣的綠食堂類型
一、社區型的生活小舖
以社區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例如位於宜蘭縣冬山鄉華德福學校附近的友善生活小舖,一群媽媽們為了全家的飲食健康,同時能照顧到在地有善耕作的小農,合資租下老房子,親手規劃打造一間生活小舖,販售有機蔬菜和友善環境的商品,兼賣簡餐和飲料,除了提供給家長和學校師生一個放心的飲食場所,每周舉辦讀書會、分享會、電影欣賞等活動,傳達友善生活的理念,漸漸的也成為社區營造的實踐空間。
二、從產地直達餐桌
食材是一間餐廳的主角,應選擇時令的新鮮食物,對於食材的來源及種植方式能夠分了解,這也是綠食堂最重要的準則,若生產者就是餐廳的經營者,就更能掌控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全性,現在已有不少的農場自營餐廳,標榜從產地到餐桌最短距離的新鮮度。花蓮Farmers’Kitchen』蔬食早午餐,食材即採自自家農場歐根力有機農場,不但種植蔬果、養雞,還自己做麵包。餐廳的菜色以當令食材融合多樣異國料裡作法,頗具創意又美味,價格也因為是自產的相當公道。
三、以食農教育為出發點
近年來,環境教育的議題深入各校園之中,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即有多位教師從農業的角度切入,關懷飲食的議題,並結合當地社區民眾與農民參與校園的環境教育,甚至就在學校開設綠色實驗餐廳,讓學生直接參與餐廳的經營,所用的食材也都來自學校附近的有機農場,老師更是將教室搬到農田,讓學生實際接觸土地,了解實務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進而能培養一群愛護環境的公民。
四、嚴選食材的把關者
這類型的餐廳多數開在市區,經營者個人對好食物有深厚的見解,選用好的食材和調味料烹調,標榜清楚的食物履歷,例如:米是某某有機米,雞蛋產自人道飼養的農場,豆腐是非基改黃豆製作….等等,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守門員,一方面支持有機或友善耕作的農戶,一方面提供給顧客安全、新鮮的食物。也由於都會區的消費能力較高,這類的餐廳頗有發展的空間。
五、宗教情懷的關照據點
許多宗教都提倡素食,鼓勵信徒愛生、惜生,不吃肉類,在各宗教場合所設立的餐廳也僅提供素食餐,不過,食材的來源多數還是來自傳統市場,常用的豆製品可能都是基因改造的飼料黃豆,對人體的健康反而有害。台東聖母醫院,有鑑於食物對健康的直接影響,先在醫院旁開設聖母健康會館,經營有機蔬食餐廳,固定舉辦講座宣導健康飲食與身心靈的相關課程,之後又投入醫院的經費和人力經營聖母健康農莊,目前不但聘雇了五十餘名的工作人員,還在海岸偏鄉地區設立送餐聚點,照顧無依老人與弱勢家庭,也提供了不少工作機會給當地的居民。
綠食堂的準則
前面所述綠色餐廳在食材、能源、建築體乃至廢棄物皆須符合環保標準,條件相當高,目前符合這樣標準的畢竟有限。個人認為可以著重在經營者的理念與食材的選擇做為評量的標準,訪談之後整理出綠食堂的準則,供各位讀者參考。

一、 以在地、當令食材為原則
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稱為食物里程,里程越長,運輸所消費的能源和製造的汙染就越多。在地食材則是減少運輸的成本,降低環境的污染。當季當令則是新鮮營養又便宜,也較不會因為保存和運輸的問題,吃進過多的添加物。
二、 選用有機或友善耕作的食物
強調健康、新鮮、有機的食物越來越受到青睞,有機耕作不施放農藥、化肥,不會造成土壤、水質的嚴重破壞,是相對尊重環境、尊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耕作方式。
三、 直接跟農夫購買
支持在地的農戶能活絡鄰近地區的農業發展,照顧到本地的農家,無形中也是愛護鄉土的直接作為。若是在都會區,也可以就近找到農夫市集,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易,減少中間商的剝削,讓農民有合理的收入,消費者也能買到安心的食物。
四、 少用化學添加物,呈現食物原有風味
為了增添食物的風味、延長保存的期限,很多食品添加了各種調味劑和化學添加品,即使符合檢驗標準,但日積月累對人體也會造成傷害。其實食物的原味是很豐富多變的,只要善於調配,無須使用過多的調味料即能美味可口,多吃食物,少吃食品,慎選油品與調味料,自然能恢復我們的味蕾對天然食物的感受。
五、 使用安全環保的餐具
餐具是直接接觸食物的容器,若是好的食物盛裝在有問題的食器上,危機也無形的吞下肚,目前市面上的免洗餐具、竹筷、美耐皿等,經證實都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且便宜大量的器具快速成為垃圾,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應該選擇較為耐用、安全的器具和餐具,不但賞心悅目,也減少垃圾的產生。
小結
在食安不安的當今,消費者除了慎選食品,支持綠色餐廳之外,對於食安的議題也應具有敏感度,在每一次的消費中落實愛地球的心意。有關綠食堂的資訊,請上臉書蒐尋台灣的綠食堂https://www.facebook.com/greeneats.tw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校園裡的食農運動—東華大學綠色實驗餐廳

   成長的過程中,飲食的選擇權有很長的時間是掌握在家人的手中,真正由自己決定餐食內容,通常是在上大學或獨立生活開始,大學生涯不但是知識學習的殿堂,就飲食文化的層面來看,也可以是重新建構的再學習階段。花蓮東華大學內有間綠色實驗餐廳,從食材的選購、餐點的製作,餐具的選擇,清潔劑的使用,都包含對友善環境、在地有機的理念,具體實踐「社區支持友善農業」的理念,足以成為校園推動食農教育的典範。

道地有機的綠色餐桌
  中午用餐時間,東華大學多容館一棟採光通透的二樓建築,三三兩兩來了幾位學生和教職員,有些坐下來點餐,有些從展示木架上挑選了麵包、水果、蛋、有機蔬菜和豆漿帶回去,熱銷的黑糖葛鬱金吐司不一會兒就消失架子上,吃過飯的就點上一杯有機咖啡或鮮榨果汁,靜靜的享用在地有機的當令美食。


  牆上的海報標示”Eco-Kitchen”的有機農作物來源,舉凡米、蔬菜瓜果、水果、蛋、魚蝦,都清楚的表列產地名稱,餐廳的主要食材全來自鄰近的有機農場,米是直接向福德有機農場契作,每年七分地的稻米足以供應餐廳所用。簡餐的米飯之外,加入有機胚芽米粉的米披薩也是餐廳的招牌餐點,香酥的餅皮頗受讚賞,毫不遜色於全麵粉的披薩。

  餐點的菜色隨季節時令調整,最近餐桌上經常出現的有來自伍佰戶有機農場的甜菜根、結頭菜,東華有機農場的櫛瓜、青椒、四季豆、小黃瓜。簡單的烹調,少肉少油,雖不豐盛卻是鮮甜有味,一致的清淡反倒可以細細咀嚼每樣菜的原味,這種刻意的簡單對吃慣重口味的人而言或許過於清簡,但若是了解食材背後的價值,那麼,每一口都能吃出食物的真味道。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食物真味道的價值,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宋秉明教授,在2010年春天開設了一門「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2013年更是獲得校方的支持,創辦這間「綠色實驗餐廳」,本著學者的研究精神,推動以校園為基地的社區支持友善農業,關照的不僅是師生的飲食健康,更是就一個環境學者的高度,企圖進行一場校園中的食農運動。

B咖教授的A級志願
  被學生封為B咖教授的宋秉明,總是活力充沛的穿梭在研究室、餐廳和農田之間,他對這樣的外號一點也不以為意,笑笑的說這樣很好呀!這是學生對他的暱稱,B咖指的是善於行銷B級農產品,在他眼中,只要是有機都是好貨,餐廳收購賣相較差的產品,經過處理仍是一道道健康菜餚,並且透過「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程,讓學生在參與食材製作的過程中,對食物的利用有多元的認識。
  市場上的農產品訂價總著眼在賣相尚,農民為了好價格,用農藥、肥料維持外在的完美度,有缺陷的淪為次級品再以低價賣出或捨棄。宋老師秉持公平貿易的精神,以高於市價一成的價格購買,提高農民的收益之外,同時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倡導珍惜食物的概念,鼓勵有機種植,建構B級品的通路。以生態學者的宏觀角度來看,多一塊有機田就是減少對土地的傷害,多吃一口有機米飯就是保護環境的具體作為。

廚房即學堂 農民即老師
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相當熱門,選修者多到需要由抽籤決定,課程內容包羅萬象,上課地點不侷限在教室,更多時候是在廚房和田間,講課的也不一定是宋老師本人,廚師、農民都是客座講師,讓學生親自動手做是這門課的特色,種菜、除草、挑菜、製作果醬、泡菜、桿製米披薩,都可以是學習的方式,對食材的認識與食物的珍惜,就在每一次動手做的過程中慢慢累積,內化到平時的消費習慣中。
餐廳不定時會舉辦「誰來生態晚餐」的活動,鼓勵學生自己烹飪,感受親自下廚的樂趣,在共煮共食的過程中,分享油鹽醬醋的料理心情。宋老師認為個人日常生活以食為首,農業是食材最大的來源,食農教育就是從有機農田,到健康餐桌的學習途徑,生態晚餐則是將學生再拉進廚房邊做邊學,享受如家庭般的溫暖氛圍,舉箸之間也把健康飲食和友善生態的理念溫馨下肚。

農田工作是農民與學生互動的最佳場域,學生出於主動的學習,對農事也小有幫助。農民則在指導的過程中獲得認同感與活力,辛勤耕作的成果不再只是農作物而已,還有身為農民的自我肯定,也就能以更友善的方式態對待土地,這種有機的善循環,正是宋老師推動綠色實驗餐廳的初衷。
細節中體現綠食育
 如上期前篇所言,綠食堂的內涵不僅是食材的有機健康,還包括整體飲食過程中,對環境有意識的友善態度。綠色實驗餐廳使用二手家具,不用一次性器皿,慎選清潔用品,少用人工調味料,在乎的是人的健康、土地的健康,試圖創造消費者、生產者與環境的多贏局面。  
  宋老師以實驗的無畏精神,以餐廳為軸心建立的食農教育平台,已然由校園到農田,慢慢擴展到更多社區,就好像大榕樹的支柱根般,一塊塊的庇蔭更廣大的有機田地。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綠食材集散中心--社區生活小舖

   從產地到餐桌,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互有牽涉,兩者的距離可近可遠,工業化的時代,雖然加速食品的運輸里程,降低運輸成本,但追求量產、廉價的心態下,也產生問題重重的食安危機。在一波波的綠色消費運動中,小農與主婦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兩者透過面對面的農夫市集,以及社區型的共同購買方式,逐漸成為綠色消費的主力軍,而與其連結的綠色食堂,無疑是最理想傳達理念的空間。
主婦嚴選 安心生活小舖
    位於宜蘭縣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以追求孩子在身心靈三個層面的全方位成長為教育理念,不同於填鴨式的競爭學習,因而吸引不少關心教育的家長遷居至校區附近照顧兒女。曾擔任國小教師的賴碧芬,多年前舉家從台北搬來宜蘭生活,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她不但熱心於校務,擔任家長會會長,也因為重視飲食健康、關心環境議題,身體力行投入耕種、打造小農平台,在學校附近開設--「宜蘭友善生活小舖」,提供給在地小農一處展售空間,同時也讓學校教職員及附近家長有一處買得安心的生活雜貨小店。
    不同於一般的有機商店,小舖展售的主要是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的商品,還有宜蘭在地的友善耕作農產品,這些農民大多是之前大宅院友善市集的成員,為了讓小農有更穩定的通路,賴碧芬與朋友一起打造了這間優雅的二層樓空間,一樓做為展售與用餐區,生產者與消費者在這裡可以直接接觸,甚至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最近作物的話題。
  二樓設置咖啡吧台和講座區,不定期舉辦與農業、環境、教育相關的講座、讀書會、料理課程等,小舖的收入也捐出1/100給消費者認同的公益單位,最近支持的是地球公民基金會、守護宜蘭工作坊、街貓安養中心、阿寶教育基金會等四個單位。
  對於安心食材的充分掌握,賴碧芬在一樓經營小規模的友善食堂,提供簡單蔬食料理給偶而不想下廚的顧客們一份健康美味的餐點,牆上寫著:『慢食,不只是慢慢吃而已,也不僅是反對速食文化,慢食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烏托邦。我們吃甚麼樣的食物,代表我們是甚麼樣的人。從如何選擇好、乾淨又公平的食物開始,讓失落的美味,重返餐桌,是慢食生活的堅持,也是全世界幸福的起點。』一段話已經完整表達小舖經營的理念,而她也期待有更多人投入友善食堂的經營,營造幸福的轉運站。
直接跟農夫買的綠市集
   近幾年,各地的農夫市集紛紛成立,從一開始由農民自組推廣,提供友善耕作的農民一個可小量,不被剝削的銷售平台,而消費者也可以更了解食物的來源,用購買支持友善耕作。經過這幾年的推廣,全國各縣市幾乎都有農夫市集,根據<直接跟農夫買>網路平台的統計,已有三十四處固定場域的市集,其中不乏政府提供場地資源設立,除了農產品的銷售,也因場地的狀況,舉辦各類型活動,成為聚集有小農與綠色消費者的交流空間。
    其中,位於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十三好市集,即是由新竹縣政府設立,集合縣內十三個鄉鎮農民的假日型市集。<綠禾塘友善小舖>就位於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是一間由小農與關心農與食的人士共同小額集資成立的友善小舖,這裡以環保質樸為核心概念,不只是有機食材的販售平台而已,同時也積極推廣食農教育以及客家族群的生活智慧。
    座落於新瓦屋內西側廂房的綠禾塘,環境清幽,外觀簡樸,走進去卻有相當豐富的商品陳列著,主要是新竹地區的農產品,客家風味的加工食品,以及頗具質感的文創商品。經營者呂秋月,原本在都市工作,因受到柑仔店有機超市創辦人黃仁棟的啟發,人生轉了個大彎,投入有機農業的銷售與耕作行列,2010年由清大師生在校園成立的「竹蜻蜓綠市集」,呂秋月和父親便加入擺攤行列,因此認識很多桃竹苗一帶的有機農友,後來市集擴展到新瓦屋,他們也因緣在聚落中設立實體店面,讓農友們的產品有常態銷售的空間。
    兩年來,呂秋月以過去在綠市集及新瓦屋活動慢慢累積的人脈,一步步打造綠禾塘成為竹北地區重要的文化空間。目前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三下午訂為咖啡日,第四個星期三是小農日,固定的時段提供給消費者與農友聚會,參加的成員運用當季的食材準備私房料理,透過食材來源的介紹,在品嚐美味之間,建立彼此信賴和諧的關係,也更能傳達友善耕作與綠色消費的概念。
    呂秋月不僅在店內推動食育教學,也將觸角延伸到鄰近社區與學校,主動與社區媽媽、學校師生合作,辦理各類型的活動,誠如她在臉書上所寫下的文字,正是她對熱愛土地的溫柔寫照。
早餐,開啟心窗,交流,互贈心意。午後,體驗創意,釋放,品味咖啡。
如綠禾池畔的小橋,搭架於食物與咖啡之間,春夏秋冬,不分心情,讓好咖啡依順入口,好物產連結身體最近的距離,由口入心,用心,分享生活。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全方位的綠食空間--彩虹餐廳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飲食革命方興未艾,從產地到餐桌,諸多議題各有關注的角度,綠色餐廳作為消費過程的中繼站,可以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南臺灣的一群人,一間餐廳,正以前瞻性的作法進行一場美味革命。

緊密友善的食農平台
  週六下午,彩虹餐廳的綠市集,白色帳棚下,幾位農友正和顧客閒聊著農產品的大小事,賣鳳梨的農戶,邀我試吃一塊金鑽鳳梨,咬了一口,汁多味甜,正打算挑選幾顆購買,他卻連連說「這個不夠好吃,太甜了,上週買的話,酸度與甜度,恰到好處。」,然後很爽快的在袋子裏多塞了一顆送給我,外加一塊窯烤大麵包。


  其他攤位還陳列各式當令新鮮蔬果,自家的手工麵包、酵素、醬菜,還有手沖咖啡,一旁的餐桌有幾位屏東環盟的成員,正熱絡的討論近期的環境議題。餐廳的主角人物—洪輝祥,一邊忙著打包剛採收的芒果,還不時穿梭在廚房、餐廳和辦公室處理事務。

  餐廳內已坐滿用餐的客人,潔淨雅緻的餐廳,除了用餐區之外,同時也是「綠農的家」實體店面,展售新鮮的蔬果和冷凍食品。餐點的食材直接由廚師取用烹調,我點了東寶豬肉酸菜湯麵套餐。豬肉是來自內埔東寶豬肉棧,低溫處理、真空包裝的優質肉品,鮮嫩多汁的肉塊搭配古早味的酸菜和有機蔬菜,配著清爽的湯麵、蔬果沙拉和有機豆腐,既美味又讓人吃的安心愉快。
  在這間餐廳的裡外,食材從廚房到餐桌,生產者與消費者,都能以緊密、友善的形式互動,生產履歷不僅在食物的包裝紙上呈現,還從廚房延伸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會呼吸的建築園區
  安心食材是綠色餐廳的核心,消費者評斷好壞的標準通常在餐桌上的食物美味與否、品質與價格的合理性,不過綠色餐廳的標準不僅於此,還包含建築體、能源使用與循環、廢棄物的處理,每一個環節都隱含經營者對於環境的關懷度。
  這間原本因經營不善、屋舍老舊的台糖建物,被洪輝祥慧眼看中,邀集農友集資經營,保留原有的格局,導入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綠建築概念重新翻新,並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發電、規畫完善的水循環使用系統,原本頹敗的空間,搖身變成一處能量強大的綠建築。
  營運以來,太陽能電板發電足以提供整棟建築一半以上的用電量,再加上明亮通風的窗台、全區LED燈具以降低能源損耗。頂樓設計的降雨回收系統,也能有效的存積雨水供園區灌溉使用。洪輝祥認為先期的太陽能板費用雖高,但這是值得投資的,南台灣熱力十足的太陽能豈能不善加利用,硬體投資預計3年內回收,既然要做就要以永續的視野思考。


     門口看似水溝的一排水池,綠意盎然,仔細觀察,有不少的水生動植物,緩慢流動的水體,不但涵養生物,也能幫助調節熱能。來用餐的小朋友好奇的蹲下來觀察水池躦動的小昆蟲,發現一隻水蠆羽化的空殼,興高采烈的招呼父母觀看,小小生態池頓時成了來客的焦點,這項頗具巧思的設計,具體而微的展現綠建築運用水體在生態與節能上的功效。
  廣場前的水泥地,除了保留停車空間之外,逐步刨掉柏油地面,補植草生植被,讓地面散熱呼吸,園區內幾棵大樹因而獲得解放,顯得更為蓊鬱茂盛,掉落的樹葉不浪費的的成為堆肥材料,滋養菜園的蔬菜和香草植物。

從餐桌到書桌的綠色話題
  餐廳的二樓是綠農的家和屏東環盟的辦公室,還有一間寬敞明亮,讓人稱羨的圖書室兼會議空間,蒐集飲食與環境的相關圖書,平日開放給民眾自由閱覽,假日則舉辦講座、課程,也是環境議題的倡議空間。拜訪的那週六、日,正舉辦公視記者林靜梅的「記者冏很大」新書發表會,以及植物學家楊國禎教授的系列講座--「洋蔥談起,串連常見植物的形態變化」。
與會者多是關懷環境的青壯年族群,吸收新知之外,也是餐廳的消費支持群眾,透過講座的傳達,飲食美學不再只是色香味的探究而已,人文的精神也內化在飲食消費的意識中,誠如洪老師所言--環境倡議可以從擁抱味蕾開始。

飲食革命的最後一哩路
  曾拜訪多家綠食堂/餐廳,就我的觀察,彩虹餐廳無疑是國內目前做的最到位的場所,背後的推手是<綠農的家>的主辦人,同時也是屏東縣環境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老師。
  這位南台灣的環保健將,一路從守護阿塱壹古道、反對吉洋人工湖開發、守護後灣陸蟹棲地等環境保護行動,同時設立「綠農的家」友善農產品銷售平台,再進一步彙整多年來對於環境、農業的見解,結合有心推動友善農耕的農友和消費者,建立以食為本的綠食空間,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面關懷,他浪漫而堅定的認為環境倡議可以從擁抱味蕾開始,彩虹餐廳與其說是餐廳,不妨說是綠色飲食的教育中心,在美味之間進行寧靜革命。
   彩虹餐廳創立不到一年,目前正處起步摸索期,相信這座全方位的綠食空間,將帶動台灣飲食革命的新里程碑。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半農半X的實踐之路

  遠離煩囂的環境和忙碌的生活步調,雙腳踩踏在真實的土地上,在自家院子養花蒔草,栽種健康無毒的蔬果,過著自耕自食的農耕生活,相信是很多人對退休生活的美好想像藍圖,近年來在鄉村地區興建起一棟棟豪華的農舍就是最好的實證。不過,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不一樣的人生進程,以半農半X的方式,提早實現人生的夢想。
  半農半X是甚麼呢?這個名詞是由日本人塩見直紀所提出的,塩見先生原本是一位都會的上班族,三十三歲那年辭去工作返回家鄉--京都郊區的綾部市,思索如何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同時還能以自己的專長,也就是他認為每個人所具有的天賦,繼續維持經濟生活,並能貢獻社會一己之長。在一段摸索的日子之後,提出半農半X的概念。半農並非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務農,而是密切的接觸土地,種植或養育健康的糧食。X是不特定工作的代詞,指的個人的專長、興趣、天賦,以生命多樣性和使命多樣性社會為目標,各司其職而能安居樂業。
  2000年,他與相同理念的朋友成立了法人「郊山聯絡網.綾部」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推廣他的理念以能夠持續的務農生活為基礎,發揮與生俱來的才能,完成社會的使命,持續為社會解決問題,創造新文化的生活。不僅獲得日本各地的認同和響應,也擴展到台灣對此議題的探討,鼓勵不少人勇於築夢踏實,半農半X運動悄悄在台灣遍地開花,形成一股多元的農村新力量。

農耕生活的開始
  三年前決定離開台北,開始認真尋找一處可以實踐半農半X生活的居所,經過一年的觀察與踏訪,來到位處宜蘭線最南端的南澳定居,移居二年來,經常被問及為何放棄台北的工作?為何選擇來南澳生活?其實,並非放棄原有生活,而是追尋一種更順乎天性的生活型態,把自己安置在寬闊的自然環境中,用心感受大地的生息變化,過著踏實而質樸的生活,至於選擇南澳,也是順乎因緣,認識一群理念相近的好人,移居的心情篤定又充滿信心。
  因為存著善待土地、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的信念,一開始便和當地的自然農友以無農藥無肥料的農法,學習農務工作,和他們一起下田插秧、除草整地、收割採種,觀察當地氣候變化、土壤特性、作物種類,過著大量勞動的生活,雖然經常腰痠背痛,但心靈卻無比舒暢自在,不假外求的幸福感每每在前往田間的小路上湧現心頭,以往在都會生活的憂悶感也不藥而癒。
  自然農法是順應生物的習性,儘量降低人為干預的農法,了解到只要照顧好土地,作物自然健康,我們也能獲得安全的糧食,若是使用農藥化肥,土壤便會失去生機,只好用更多的肥料澆灌作物,惡性循環下,生態失去平衡,民眾的食安問題也亮起紅燈。
  看著親手栽種的植物發芽成長,最後採收烹煮,餐桌上的菜餚不僅是辛勤耕耘的成果,也由於看到從種子到食物的生長歷程,更能敏銳的感受食物原味的豐富,這種滿足絕非金錢交易所換來的物質或娛樂可以比擬的。
X的摸索與實踐
  經過了一年餘的農耕學習,熟悉當地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思索半農之外的半X是甚麼?甚麼工作是可以和自己的理想興趣相符,並能在地的永續經營下去?
  由於對食物品質的要求,通常自己下廚,偶而外食時,總沒有合意的餐館,當地的餐廳多為宴客型的海鮮餐廳或小型麵飯館,尚無一間重視食物品質與用餐環境的餐廳,於是和朋友商議,決定開一間以米飯為主題、在地食材為訴求的主題食堂,不但能落實從產地到餐桌的低碳飲食理念,藉由食物的交流,傳達米食文化的價值與自然健康的飲食觀。
  考量務農工作已占去大半生活,食堂僅開放假日營業,平時則忙碌於田間農事,期待自耕自食外也能供應食堂所用,分享給更多朋友好的食材。不過,一己之力畢竟有限,食材的種類取得必須多樣化,也應該支持在地小農的作物,因此,對於當地作物的探索就更加用心。
  南澳臨海近山,因位處蘇花公路的中繼站,環境開發較受限,擁有無工業污染的純淨農田,加以近海的定置漁網提供新鮮的魚貨,社區農民自產自銷的蔬果,豐富的食材足以供應食堂大部分所用。

  勇敢作夢 務實實踐
  不少朋友羨慕我過著自在又豐富的鄉村生活,雖然想嘗試確沒有勇氣,多數囿於家庭及經濟的因素,總認為要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才可能實現夢想。其實在南澳,以至台灣各地,已經有一群人默默在進行,他們有的是剛畢業的年輕人、中年轉業的上班族、退休人員,或是單身、或是全家參予,各有自己的專長和興趣,不受限於財力的多寡,努力的朝著理想前進。
  以南澳一群自然農友為例,有一位曾是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投資失利後來到太太的故鄉,發展自然農法耕作,起初太太也不贊同,爾後逐漸因為外界的肯定,當老師的太太提早退休和先生一起打拼。他運用在科技業的資訊整合能力,發展出一套其他農民可參與的代作契耕系統,並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吸引國內外青年下鄉體驗,獲得媒體的報導和多方的肯定。
  另有一對夫妻,雙方都是音樂人,平時在南澳務農,有邀約時就至各地演出,他們常和農友一起工作,分享音樂的美好,為農村生活增添不少美的元素。
  還有幾位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一開始還不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之後,已經開始租地耕作,平時也兼做代課和協助其他農友工作,賺取生活必需的開銷,雖然收入不多,卻能在物慾降低的環境中學習過簡樸生活,在他們的言談笑容中,可以感受到對遠景抱持的信心,對自己的選擇篤定向前而行。

  半農半X的生活是多元的,具開創性的,可以連結自然、連結社會、探索自己的內在,建構以自己為主角的人生舞台,實踐之路絕對是艱辛不易的,但是務實的去做,便會是一片繁花似錦的美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