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天堂的台灣,食安危機不時拉緊報,儘管專家告訴我們;減少外食,多吃食物、少吃食品是降低吃進黑心食品的不二法門,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多數人還是得依靠外食解決三餐問題。餐飲業者以美味取悅顧客,無論是路邊小攤或高檔餐廳,民眾多以價格和口味做為消費的取捨標準,對於食材的來源無從得知也不甚在意,因此,雖然美食處處可得,危機也是無所不入。
飲食關乎的不只是國民健康而已,基改作物、農藥化肥、食物浪費等問題直接牽涉全球糧食安全、生態永續、資源分配與土地正義等複雜議題。於此之際,國際間開始倡導綠色飲食,重視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履歷,餐飲界也在美味與創意之外,開始強調食材來源的安全性,近年來則以綠色餐廳(green restaurant)為名引起風潮。根據Lorenzini對綠色餐廳的定義;是一種對環境友善,並以有效利用能源的概念建造、設計、營運並處理廢棄物的餐廳,從建築體到能源的使用,講究節能環保,裡裡外外落實綠色的飲食概念。
在台灣,政府也開始推動綠色餐廳的認證,高雄市、台中市、桃園縣、宜蘭縣紛紛推動認證制度,鼓勵業者參與,評量的面向各有標準,但似乎尚未受到國人的注目。我個人認為一旦以制度評量,難免僵化而失去推動的彈性,而餐廳對一般人而言是消費的場所,經營者和消費者通常是單向的供給關係,綠色飲食的觀念難以深化,基於對食安問題與食農教育議題的關注,我開始思索如何經營一間小而美、重視食材安全、關心人與土地,同時能與顧客有更多互動的飲食空間。
好糧食堂即在這樣的理念下摸索創立,為了要了解台灣各地與我有共同理念的業者經營現況和面臨的問題,日前環島拜訪二十餘間餐廳,從鄉村到都會,從產地到餐桌,品嘗各式的綠色佳餚,並與經營者對話,了解其理念與經營上的現況。這些餐廳在美味之餘兼顧消費者的健康,扮演著為消費者把關的角色,同時關照環境的永續利用,端上桌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許多土地與人的精采故事。
綜觀拜訪的餐廳,型態多樣,各有特色,有一人經營的家庭式廚房,也有學校支持的校園餐廳,但多數是小規模的私人小店。在經營的模式上,強調的是在地、安全的食材,能源與空間的使用以現有條件,符合環保精神操作,提供消費者安心食用的餐飲服務,我稱之為『綠食堂』,別於國際間對綠色餐廳的定義與規模。
以下就所拜訪的綠食堂類型做一簡單介紹,以及個人對綠食堂準則的見解,更多的介紹將在未來幾期雜誌中陸續與各位讀者分享。
台灣的綠食堂類型
一、社區型的生活小舖
以社區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例如位於宜蘭縣冬山鄉華德福學校附近的友善生活小舖,一群媽媽們為了全家的飲食健康,同時能照顧到在地有善耕作的小農,合資租下老房子,親手規劃打造一間生活小舖,販售有機蔬菜和友善環境的商品,兼賣簡餐和飲料,除了提供給家長和學校師生一個放心的飲食場所,每周舉辦讀書會、分享會、電影欣賞等活動,傳達友善生活的理念,漸漸的也成為社區營造的實踐空間。
二、從產地直達餐桌
食材是一間餐廳的主角,應選擇時令的新鮮食物,對於食材的來源及種植方式能夠分了解,這也是綠食堂最重要的準則,若生產者就是餐廳的經營者,就更能掌控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全性,現在已有不少的農場自營餐廳,標榜從產地到餐桌最短距離的新鮮度。花蓮『Farmers’Kitchen』蔬食早午餐,食材即採自自家農場—歐根力有機農場,不但種植蔬果、養雞,還自己做麵包。餐廳的菜色以當令食材融合多樣異國料裡作法,頗具創意又美味,價格也因為是自產的相當公道。
三、以食農教育為出發點
近年來,環境教育的議題深入各校園之中,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即有多位教師從農業的角度切入,關懷飲食的議題,並結合當地社區民眾與農民參與校園的環境教育,甚至就在學校開設綠色實驗餐廳,讓學生直接參與餐廳的經營,所用的食材也都來自學校附近的有機農場,老師更是將教室搬到農田,讓學生實際接觸土地,了解實務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進而能培養一群愛護環境的公民。
四、嚴選食材的把關者
這類型的餐廳多數開在市區,經營者個人對好食物有深厚的見解,選用好的食材和調味料烹調,標榜清楚的食物履歷,例如:米是某某有機米,雞蛋產自人道飼養的農場,豆腐是非基改黃豆製作….等等,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守門員,一方面支持有機或友善耕作的農戶,一方面提供給顧客安全、新鮮的食物。也由於都會區的消費能力較高,這類的餐廳頗有發展的空間。
五、宗教情懷的關照據點
許多宗教都提倡素食,鼓勵信徒愛生、惜生,不吃肉類,在各宗教場合所設立的餐廳也僅提供素食餐,不過,食材的來源多數還是來自傳統市場,常用的豆製品可能都是基因改造的飼料黃豆,對人體的健康反而有害。台東聖母醫院,有鑑於食物對健康的直接影響,先在醫院旁開設聖母健康會館,經營有機蔬食餐廳,固定舉辦講座宣導健康飲食與身心靈的相關課程,之後又投入醫院的經費和人力經營聖母健康農莊,目前不但聘雇了五十餘名的工作人員,還在海岸偏鄉地區設立送餐聚點,照顧無依老人與弱勢家庭,也提供了不少工作機會給當地的居民。
綠食堂的準則
前面所述綠色餐廳在食材、能源、建築體乃至廢棄物皆須符合環保標準,條件相當高,目前符合這樣標準的畢竟有限。個人認為可以著重在經營者的理念與食材的選擇做為評量的標準,訪談之後整理出綠食堂的準則,供各位讀者參考。
一、 以在地、當令食材為原則
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稱為食物里程,里程越長,運輸所消費的能源和製造的汙染就越多。在地食材則是減少運輸的成本,降低環境的污染。當季當令則是新鮮營養又便宜,也較不會因為保存和運輸的問題,吃進過多的添加物。
二、 選用有機或友善耕作的食物
強調健康、新鮮、有機的食物越來越受到青睞,有機耕作不施放農藥、化肥,不會造成土壤、水質的嚴重破壞,是相對尊重環境、尊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耕作方式。
三、 直接跟農夫購買
支持在地的農戶能活絡鄰近地區的農業發展,照顧到本地的農家,無形中也是愛護鄉土的直接作為。若是在都會區,也可以就近找到農夫市集,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易,減少中間商的剝削,讓農民有合理的收入,消費者也能買到安心的食物。
四、 少用化學添加物,呈現食物原有風味
為了增添食物的風味、延長保存的期限,很多食品添加了各種調味劑和化學添加品,即使符合檢驗標準,但日積月累對人體也會造成傷害。其實食物的原味是很豐富多變的,只要善於調配,無須使用過多的調味料即能美味可口,多吃食物,少吃食品,慎選油品與調味料,自然能恢復我們的味蕾對天然食物的感受。
五、 使用安全環保的餐具
餐具是直接接觸食物的容器,若是好的食物盛裝在有問題的食器上,危機也無形的吞下肚,目前市面上的免洗餐具、竹筷、美耐皿等,經證實都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且便宜大量的器具快速成為垃圾,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應該選擇較為耐用、安全的器具和餐具,不但賞心悅目,也減少垃圾的產生。
小結
在食安不安的當今,消費者除了慎選食品,支持綠色餐廳之外,對於食安的議題也應具有敏感度,在每一次的消費中落實愛地球的心意。有關綠食堂的資訊,請上臉書蒐尋台灣的綠食堂https://www.facebook.com/greeneat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