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過程中,飲食的選擇權有很長的時間是掌握在家人的手中,真正由自己決定餐食內容,通常是在上大學或獨立生活開始,大學生涯不但是知識學習的殿堂,就飲食文化的層面來看,也可以是重新建構的再學習階段。花蓮東華大學內有間綠色實驗餐廳,從食材的選購、餐點的製作,餐具的選擇,清潔劑的使用,都包含對友善環境、在地有機的理念,具體實踐「社區支持友善農業」的理念,足以成為校園推動食農教育的典範。
道地有機的綠色餐桌
中午用餐時間,東華大學多容館一棟採光通透的二樓建築,三三兩兩來了幾位學生和教職員,有些坐下來點餐,有些從展示木架上挑選了麵包、水果、蛋、有機蔬菜和豆漿帶回去,熱銷的黑糖葛鬱金吐司不一會兒就消失架子上,吃過飯的就點上一杯有機咖啡或鮮榨果汁,靜靜的享用在地有機的當令美食。
牆上的海報標示”Eco-Kitchen”的有機農作物來源,舉凡米、蔬菜瓜果、水果、蛋、魚蝦,都清楚的表列產地名稱,餐廳的主要食材全來自鄰近的有機農場,米是直接向福德有機農場契作,每年七分地的稻米足以供應餐廳所用。簡餐的米飯之外,加入有機胚芽米粉的米披薩也是餐廳的招牌餐點,香酥的餅皮頗受讚賞,毫不遜色於全麵粉的披薩。
餐點的菜色隨季節時令調整,最近餐桌上經常出現的有來自伍佰戶有機農場的甜菜根、結頭菜,東華有機農場的櫛瓜、青椒、四季豆、小黃瓜。簡單的烹調,少肉少油,雖不豐盛卻是鮮甜有味,一致的清淡反倒可以細細咀嚼每樣菜的原味,這種刻意的簡單對吃慣重口味的人而言或許過於清簡,但若是了解食材背後的價值,那麼,每一口都能吃出食物的真味道。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食物真味道的價值,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宋秉明教授,在2010年春天開設了一門「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2013年更是獲得校方的支持,創辦這間「綠色實驗餐廳」,本著學者的研究精神,推動以校園為基地的社區支持友善農業,關照的不僅是師生的飲食健康,更是就一個環境學者的高度,企圖進行一場校園中的食農運動。
道地有機的綠色餐桌
中午用餐時間,東華大學多容館一棟採光通透的二樓建築,三三兩兩來了幾位學生和教職員,有些坐下來點餐,有些從展示木架上挑選了麵包、水果、蛋、有機蔬菜和豆漿帶回去,熱銷的黑糖葛鬱金吐司不一會兒就消失架子上,吃過飯的就點上一杯有機咖啡或鮮榨果汁,靜靜的享用在地有機的當令美食。
牆上的海報標示”Eco-Kitchen”的有機農作物來源,舉凡米、蔬菜瓜果、水果、蛋、魚蝦,都清楚的表列產地名稱,餐廳的主要食材全來自鄰近的有機農場,米是直接向福德有機農場契作,每年七分地的稻米足以供應餐廳所用。簡餐的米飯之外,加入有機胚芽米粉的米披薩也是餐廳的招牌餐點,香酥的餅皮頗受讚賞,毫不遜色於全麵粉的披薩。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食物真味道的價值,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宋秉明教授,在2010年春天開設了一門「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2013年更是獲得校方的支持,創辦這間「綠色實驗餐廳」,本著學者的研究精神,推動以校園為基地的社區支持友善農業,關照的不僅是師生的飲食健康,更是就一個環境學者的高度,企圖進行一場校園中的食農運動。
B咖教授的A級志願
被學生封為B咖教授的宋秉明,總是活力充沛的穿梭在研究室、餐廳和農田之間,他對這樣的外號一點也不以為意,笑笑的說這樣很好呀!這是學生對他的暱稱,B咖指的是善於行銷B級農產品,在他眼中,只要是有機都是好貨,餐廳收購賣相較差的產品,經過處理仍是一道道健康菜餚,並且透過「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程,讓學生在參與食材製作的過程中,對食物的利用有多元的認識。

廚房即學堂 農民即老師
「校園綠色廚房」通識課相當熱門,選修者多到需要由抽籤決定,課程內容包羅萬象,上課地點不侷限在教室,更多時候是在廚房和田間,講課的也不一定是宋老師本人,廚師、農民都是客座講師,讓學生親自動手做是這門課的特色,種菜、除草、挑菜、製作果醬、泡菜、桿製米披薩,都可以是學習的方式,對食材的認識與食物的珍惜,就在每一次動手做的過程中慢慢累積,內化到平時的消費習慣中。
餐廳不定時會舉辦「誰來生態晚餐」的活動,鼓勵學生自己烹飪,感受親自下廚的樂趣,在共煮共食的過程中,分享油鹽醬醋的料理心情。宋老師認為個人日常生活以食為首,農業是食材最大的來源,食農教育就是從有機農田,到健康餐桌的學習途徑,生態晚餐則是將學生再拉進廚房邊做邊學,享受如家庭般的溫暖氛圍,舉箸之間也把健康飲食和友善生態的理念溫馨下肚。
農田工作是農民與學生互動的最佳場域,學生出於主動的學習,對農事也小有幫助。農民則在指導的過程中獲得認同感與活力,辛勤耕作的成果不再只是農作物而已,還有身為農民的自我肯定,也就能以更友善的方式態對待土地,這種有機的善循環,正是宋老師推動綠色實驗餐廳的初衷。
細節中體現綠食育
如上期前篇所言,綠食堂的內涵不僅是食材的有機健康,還包括整體飲食過程中,對環境有意識的友善態度。綠色實驗餐廳使用二手家具,不用一次性器皿,慎選清潔用品,少用人工調味料,在乎的是人的健康、土地的健康,試圖創造消費者、生產者與環境的多贏局面。
宋老師以實驗的無畏精神,以餐廳為軸心建立的食農教育平台,已然由校園到農田,慢慢擴展到更多社區,就好像大榕樹的支柱根般,一塊塊的庇蔭更廣大的有機田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