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盈握的美麗~石頭彩繪的聯想

石頭,礦石的庶民說法。世界上有數不清的各式礦石,不同的質地、色澤和稀有度,珍貴者如鑽石、黃金,是工業運用的利器也是權勢的象徵,曾創造歷史上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平凡眾多的普通石頭則可用來砌牆築屋、造橋鋪路,提供我們安全穩固的居住空間,它雖然沒有生命,但就像所有生態系中每一個角色一樣,無論多寡,自有其扮演的角色功能。
珍稀美麗的礦石為人喜好,愛石者在山巔溪谷裡尋尋覓覓一顆心中的寶物奇石,但是腳下更多平凡的石頭則視而不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裡無緣的過客,不過再平凡的人物,其實也有可以述說的傳奇故事,一顆石頭也是如此。
我們若視每個天然形成的石頭為一個個體,那麼它可是比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甚至是物種更為歷史悠久,實地見證了地球有機的變化過程。它曾在地殼中起起伏伏度過悠悠歲月,在大海和溪流中滾滾流動的旅行,它曾經陪伴一顆身邊竄起的小樹苗長成參天的巨木,直到樹老頹倒,樹根仍緊緊包覆保護這位相伴一生的好友。石頭,它平凡嗎?一點也不,每一顆石頭都有它的精彩故事。
我喜歡獨自走在海灘散步聽濤,偶而走在佈滿礫石的海灘上總會低頭看看是否有顆石頭吸引我的目光,然後彎腰撿起欣賞一番再放回原地,因為我知道即使帶回去也會因為沒有適當的地方擺放,終究塞在屋裡的某個角落不見天日,不如讓它繼續聽濤看月,安度年月。

多年前在田園裡整地除草,準備種下一季的蔬菜,發現土裡的石頭還真不少,於是花了一番功夫把較大顆的石塊揀起,順手把他們舖在走道上,還可避免行走田間的泥濘,其中便發現一些造型圓滑平順的石頭很適合作畫,靈機於此啟動,便將這些石頭洗刷乾淨待乾之後,用壓克力顏料在上面畫些簡單的圖案,一塊原本不起眼的石頭竟然有趣了起來,畫了一些擺放在客廳,就成為家中的視覺焦點,家人和朋友也對我的作品給予讚譽,讓我對石頭彩繪產生濃厚興趣,投入與石頭和顏料的對話中。
說是對話一點也沒錯,撿來的石頭有大有小,型態各異,我通常是先選一顆石頭把賞一番之後,才決定想畫什麼。例如扁圓直徑約五公分的石頭像什麼呢?兩面刷上黃綠混合的顏料,用細筆在中心處點上一些黑色的芝麻點,石頭窄邊處塗上褐色的外緣,於是這塊石頭變身成了一片鮮綠的奇異果。
橢圓形的呢?像人的臉形,那麼就來畫個臉譜吧!上網搜尋一下臉譜的圖案,這才發現國劇的臉譜竟然那麼多樣,人物各有其代表的圖騰樣貌,在選擇喜歡的圖案時,又多了一些知識的吸收,而那顆石頭也成了栩栩如生的京劇角色。
除了型態完整的石頭之外,不規則狀的石頭便是發揮創意的挑戰,當紅的阿嬤花布、時下的刺青圖騰、可愛的卡通圖案、幸運草、油桐花,只要你用心觀察,耐心作畫,無論是否曾經學過美術,相信都能帶給你許多的樂趣。如何將一塊如白紙的原石,經過巧思繪畫而成為一方與眾不同的彩石,正是彩繪石頭中最有樂趣的部分。我最喜歡的一件作品取自一塊不圓滿又有許多裂痕的石頭,它一直躺在桌角等待我的青睞,但是我始終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打算放回田裡,但再仔細端詳之後,我拿起筆來將裂痕所形成的區域塗上不同的色塊,這時後也還沒有明確的想法,接下來先在一個色塊中劃上簡單的腳丫曲線,接著就是眼睛、耳朵、嘴巴、星星、太陽、月亮、航行的船、尋愛的女子等,一個個圖案未經規劃,自然的就畫了上去,好像是這顆石頭告訴我要這麼畫的,我只是順著它的意塗上顏色罷了!我想這就是與石頭對話的最佳註解。
朋友見我畫的作品總問我以前學過畫畫嗎?我想起以前問過一位美術系的教授,我問她該如何學畫畫,她的回答很理所當然:「拿起筆來畫就是啦!」,當時對於這種見山還是山的回答不甚理解,因為我從來沒有認真畫過一幅畫,而且自認為毫無繪畫天分,但是當我拿起筆開始從簡單到複雜的圖案,從抽象到寫實的創作,我深信其實無關乎天分,而是在於願不願意嘗試,有沒有在當下認真的畫,因為並非要成為藝術家,作品的美醜沒有定論,只要自己喜歡,那就是最美的作品了。
因為創作的需要,有了尋石的動機,只是迴異一般人尋找美石的需求,我看中意的是能夠與我對話的普通石頭。溪床上、田梗裡、海岸邊,處處皆有我關注的目標,不求大也不求多,只要夠畫就好。我為每一顆石頭標記相遇的地點,這樣就清楚的記得它來至何方,同時也將曾經去過那個地方的記憶和它做了永久的連結。
彩繪石頭在創作的過程和成品展現上和其他平面繪畫有不同之處,由於石頭表面非二度空間,面積也很有限(除非是大幅巨作),比較適合小品的畫作,或是一些抽象的圖案,而其材質也不像一般畫紙具吸水性,因此無法表現水墨畫的渲染效果,不過因為石頭可清洗,所以若是畫的不理想,將之刷洗後又可以重新作畫,所以算是一種很環保的創作材料。
當作品上完色並漆上透明漆之後,這顆石頭從此有了嶄新的面貌,你可以把他擺放在家中任何一處當作藝術品來欣賞,也可以放在書案上陪伴你工作和讀書,我在電腦桌上就放了幾塊色彩鮮豔的作品,不但有美化桌面的效果,而且螢幕或書看久了,將視線轉移到這些作品上,更有舒緩情緒的作用,還可以隨時拿來把玩欣賞,無須擔心損壞它,喜愛寫書法的人不妨拿它來當紙鎮,美觀又實用,還有一個好處是創作成本很便宜,一塊石頭,幾罐顏料,幾隻筆便可以隨意發揮,真沒想到一塊原本普通的石頭竟也可以成為多功能的生活藝術品。
當我在欣賞這些彩繪石頭時還有一個聯想;即使它現在被我們畫上顏色而失去了原色,不過本體還是存在的,只要不被刻意的破壞,終有一天它又會和天地為伍,或者有一天他會跟它的同伴或身邊的小樹苗說:「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經化身為一隻青蛙喔~」。


廚房變染坊 天然染布DIY

大地蘊繽紛
工藝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類從茹毛飲血,滿足生物的基本需求,以至隨著文明的演進,追尋美感的享受。其中,色彩應該是最早受注目,被用來展現個體美和美感欣賞的要素,例如,有些原住民用有色的礦石磨成粉塗抹在身上,或是以草木汁染牙齒,以求吸引異性或表彰地位。
而色彩的開發和運用在紡織工藝上更是重要的關鍵,將動物的毛皮或植物的纖維揉編成線,浸染各種色素,再將之編織成衣服、飾品和各種器具,美化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讓視覺藝術千變萬化,為人類文明創造繽紛的色彩。
大地萬物皆有色彩,作為染色的材料,主要是來自礦石和植物,從中提取色素。不過大部分植物色素容易在水中分解,需要經過氧化的過程將顏色保留住。從材料的原色到最後所見的色彩,是一連串奇妙的化學變化。
天然染工藝再起
從古早時代至近代,染色原料都是取自大自然,直到19世紀中,化學染料才逐漸取代天然染成為紡織工業的染色原料,一些傳統的染色技藝也隨之沒落,其中藍染是流傳最久,曾經沒落,如今又受到重視的一門傳統藝術。
「青出於藍,勝於藍」是大家熟悉的成語,出於【荀子.勸學篇】,用以形容後學者,後來居上,更勝前者。但最根本的意義正在說明藍染的特性,原意是指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靛青染料,顏色比藍草更深
藍為染青之草,青是藍草製靛染布的色彩名稱。而藍不僅只是一種植物,各地皆有不同作為藍染的植物,如大青、大藍、木藍、菘藍等。而藍染的技藝不僅發源於中國,在印度、日本,藍染技藝源遠流長,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藍染工藝。
台灣引進藍草種植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中國移民而來的漢人在各地開墾而大面積栽種,北部山區多潮濕,適合山藍(大菁)的生長,中部氣候乾爽,較適合木藍的種植。到了19世紀中葉,台灣的藍染原料生產興盛,品質優異,曾高居出口商品的前三名,經濟規模相當大。爾後因為化學染料的便利性逐漸取代傳統染法,藍染這門技藝便掩沒於荒煙蔓草中,逐漸被人淡忘。
近年來,藍染重現光彩,除了技藝的再現之外,又融入文化創意的思維,掀起一股藍染熱,同時也帶動天然染的研究和推廣,許多社區和學校開立課程,重拾手工染布的趣味。
常見植物染材
除了藍染之外,可作為染料的植物種類繁多,從菜市場、公園、中藥店、山林裏都可輕易覓得材料,例如洋蔥最外層的褐色洋蔥皮可染出褐色系,煮熟的菱角殼可染咖啡色系,作咖哩的底材香料薑黃可染出亮麗的黃色。
茶和咖啡是家裡必備的飲品,茶和咖啡渣也可拿來做染料,當然,用新鮮的茶和咖啡染的顏色較飽和,但太浪費,若是因為過期不宜飲用時,就成了現成的染材。
公園裡常見的七里香、山黃梔能染出淡雅的綠色,而卵狀大葉的福木,雖然葉子是深綠色,但染出的黃色令人驚艷。成熟的蓮蓬、老熟的檳榔果實、栗子殼等,都是容易取得的染材。
中藥店也是尋覓染料的百寶庫,薯榔的橘黃色染液早期也是原住民主要的染料,紅花、紫草、茜草,艷麗的顏色一點也不輸化學染料,據說還有防蟲避邪的功效。
  山林裏也有數不盡的材料等著發掘,熟知的有烏臼、九芎、樟樹、山櫻、芒草等,採集時當然也要注意盡可能撿拾枯枝落葉,切勿過度採摘,危害它們的生長。
 每一種植物可溶出染液的部位不盡相同,例如薯榔是塊莖、福木可取其樹皮、枝幹和葉子、山黃梔則只有果實,坊間有多本相關書籍可作為參考。
廚房變染坊 手染趣味多
在眾多常見的染材中,洋蔥皮算是最容易取得,定色效果最好的材料。只要累積幾餐的洋蔥皮,或是向店家索取,就可以在自家廚房DIY,染出漂亮的作品。
要提醒各位,不是所有顏色看起來濃豔的植物或水果都適合當染材,如紅色的火龍果或桑葚的果實,其色素是水溶性,一經煮沸就失去鮮豔的色彩,而有些染材還需要媒染劑才能顯現色彩。
染色是一門學問,不過,也是人人可以輕易嘗試的工藝,從生活周遭發現作為染料的素材是一件有趣的實驗,朋友們,動手準備染一塊屬於自己風格的天然手染布吧!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海角天涯尋遺風--阿塱壹古道


  前往海角拜訪一條千年古道,那裡有隱身於自然的斑駁史蹟,歲月的魔力牽引先民與今人無言的交流,曾經繁華,曾經沒落,再次現身,再次訴說。
  就在恆春半島的一隅,古道靜靜的看著無數獵人輕快的行蹤、來往商旅的疾疾腳步,以及追尋一片海闊天空的旅人步履。

踏訪夢想的阿塱壹古道,對於偏好小小困難的自然旅行者而言,那裏是合乎理想的淨土,也是旅人尋找浪跡天涯孤寂感的荒野樂園。就那麼一點點遠,就那麼一點點難,我們來到了這處藍色的海角。

  沿199縣道至屏東旭海村,窄窄的水泥路在海岸邊斷了線,車行的痕跡畫下休止符,海角的路口到了!這個人口稀少的偏遠小漁村,早幾年曾因旭海大草原吸引不少逐草浪而來的遊客,近幾年則因為台26線開通計畫的爭議,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不一樣的是;報導的版面從旅遊版轉為環保社會版,出現的畫面也從綠油油的草原景觀,換成碧海藍天的遼闊海洋,我就是為了這片藍色而來的。
  阿塱壹為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舊稱,遠在16世紀外來民族尚未進入台灣之前,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即有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及阿美族活動其間,這條路徑自古即為來往台灣西南平原、恆春半島與東部地區重要陸路交通要道,路線是由恆春經滿州至太平洋海岸,沿海岸經八瑤灣、牡丹灣北上至達仁鄉後直達台東知本、卑南,全程約203公里。今日大家所熟悉的健行路線主要是介於台東安朔村到屏東旭海村的12公里沿海路線。

台灣唯一的海岸古道
  深秋,恆春半島的天空仍然有著朗朗的晴天,但是東北季風從海面強烈放送過來,讓人腳步不穩。同行的朋友有備而來,套上可以緊緊包覆頭部的頭巾,出發時再次把鞋帶繫緊,接下來的路程沿需要一雙穩固的鞋子和謹慎的步伐。海岸是石礫灘和尖銳礁岩交替的海灘,我們依著藍色的海岸線北行,想像著古人的踏走在這條台灣唯一的海岸古道上,右方是遼闊的太平洋,左方是拔地而起的山脈和崖壁。從古至今,藍與綠,始終還是旅人不變的風景主題。
  滔滔波浪拍打著礫石海岸,在藍與綠的交會是一片純淨的灰,一顆顆經過浪潮、風雨所打磨的圓滑鵝卵石,以最完美的堆疊方式,形成天然的海岸屏障,這裡看不到令人痛恨的水泥消波塊,也沒有劃破美麗景觀的公路和電線,連垃圾也少見,色彩是如此單純,地貌依然原始自然,此處才是真正的海角樂園,屬於願意翻山越嶺而來的人們,屬於從海裏上岸產卵的綠蠵龜,也屬於愛上樹的椰子蟹的天堂樂園。

南田美石佈海灘
  對於連石頭都愛的人而言,沿途的海灘可說是台灣最美的礫石海灘。踏石而行,彷彿踩在遍地寶石之地,內心激動的不知哪個才是最完美的一顆。千萬年的滔浪琢磨,將堅硬砂岩磨成了可以盈握的奇妙美石,或圓或扁,間帶白色紋路,玩石家皆知的南田石既是產自於此。不同於其他珍稀寶石,南田石並不華麗奇特,而是那經過歲月雕琢的簡單造型,以及帶著行草自由的白色曲線,即使只是一撇,也有著令人讚嘆的美。
  我們就這樣一路賞石,眼睛不斷梭巡下一個讚嘆,然後撿起、放下,撿起、放下,與石頭的短暫相會竟是如此趣味盎然。
    海岸上堆積著難以搬動的漂流木,看似雜亂的臥躺在海岸上,但是海岸生物喜歡這些山上來的樹木,那是牠們遮風避雨的家,何況旅人走累了,現地的木椅,正是面海賞景的好座位。

  海景、美石,只是風景的主角,這裡的地質景觀奇特,海岸生態豐富,根據調查有47種保育類動物和14種稀有植物,是生態學者眼中難得的寶庫。途中有六條小野溪,是許多迴游性生物的棲息地,時候到了,就是牠們回家的路,這裡也是保育類的椰子蟹在台灣本島的唯一棲息地,幸運的話還可看到海龜上岸休息、產卵。
   琳瑯滿目的海岸植物四季各具風采,最常見的當屬馬鞍藤,它們可說是海岸綠美化最盡責的功臣,自然的舒展著蔓莖和豆莢狀的綠葉,再用柔柔的粉紅花朵,點綴色調清冷的海岸,無需色彩繽紛,就已經十足吸睛。珍貴的原生樹種--台灣海棗則以堅毅之姿屹立在風化的岩壁上,孤伶伶的看著潮起潮落。
  礁岩地帶又是另一種風貌,高高的浪花,警告來者這裡是險危之處,請快快通行吧!但是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螃蟹、爬岩鰍之類的海岸生物穿梭在礁岩之中,展現十足的生命力。
  北風呼呼的吹著,回首一望,海岸線一片水氣蒸騰,遠方的旅人逆風而行,這情境和千古年前也是一樣的吧!
辛苦登高為望遠
  太平順的旅程,就失去了回憶的焦點,所以必須暫時和海灘告別,來一段刺激有趣的攀爬,在觀音鼻高繞到漲潮時無法通行的山上。仰頭面向六十度的陡峭碎石坡,需要做點心理準備,握緊山頂垂落而下的繩索,手腳並用,一步步的攀爬而上
   遙想先人如何通過呢?在最險峻的觀音鼻路段,潮浪險急,難以捉摸,得等待每月大退潮(約是農曆的初八與二十三),才能踏石而過,而今海岸線往陸地內移,我們只好高繞而上。心想,是海洋要我們登高,以更高的視野看看它的美,大自然要我們學習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登高,就是為了望遠。東方是遼闊的太平洋,黑潮的深藍連接著淡淡的藍天。向北望,灰白律動的海岸線綿延至台東的大武鄉。坐在山坡的草地上,一覽這條沒有公路的海岸線,旅人們輕輕嘆息,因為它的美,自古而今的美。
但願古道永長存
    然而這塊台灣最後的淨土,將因為一個文明的理由從此改觀,在起伏的山脈中穿過一條強硬的水泥公路,再用燈光、車潮和垃圾粧點海岸風景。
    阿塱壹古道是目前台灣公路唯一尚未開通的海岸路段之二(另一段是佳樂水至南仁路碼頭,此區為南仁山保護區),台26線於此中斷,近年來政府為了完成全島公路網,計畫開通阿朗壹古道沿海的公路,雖經環保團體的抗議而改變路線設計,然而對於生物棲息的廊道仍有極大的破壞力,環境一旦破壞是很難回復的。
  或許有人會說:把道路開通,大家才能共享美麗的觀光資源。不然,社區的經濟是無法發展的。我想起來程時在旭海村莊看到的一張大字報,上面寫著:「旭海大團結」。不知是不是就是這個訴求?假如是的話,這些因為純淨大地而來的旅客還會來嗎?
  下山了,再深深一望遼闊的天地和古道的風光,衷心期盼這條在地圖上目前仍是虛線的道路,永遠是條虛線,一條旅人心目中的夢想虛線。

步道旅行小指南
¨        步道長度:從屏東旭海到台東的安朔沿海路線約12公里,可選擇走到台東交界處的塔瓦溪折返僅4公里(單程),或者由接駁車接回199省道。
¨        健行難度:海岸路段易行,以一天的健行時間為宜。建議要穿著厚底的運動鞋或登山鞋,以免扭傷腳踝。
¨        最佳造訪期:四季皆宜,最好是退潮時間
¨        首選景觀:沿岸鵝卵石礫灘、觀音鼻崖頂遠眺

¨        交通指南:南下台26線,從車城接199縣道,轉199抵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從旭海大草原的入口開始步行。或是從台東縣的達仁鄉的安朔村南行到旭海村。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石磨舞台


兩個圓的相遇,自轉乾坤
磨碎了秋收,輾細了冬藏
最後一束稻子的告別聲
終究是一方無言的涅盤

日昇月落,幕啟幕落
舞台再次開演限時戲碼
紅是主角,一瓣綠的對白
光之協奏,順著時針譜出蕨響

來賓請自行入座,隨時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