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蘊繽紛
工藝的發展和人類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類從茹毛飲血,滿足生物的基本需求,以至隨著文明的演進,追尋美感的享受。其中,色彩應該是最早受注目,被用來展現個體美和美感欣賞的要素,例如,有些原住民用有色的礦石磨成粉塗抹在身上,或是以草木汁染牙齒,以求吸引異性或表彰地位。
而色彩的開發和運用在紡織工藝上更是重要的關鍵,將動物的毛皮或植物的纖維揉編成線,浸染各種色素,再將之編織成衣服、飾品和各種器具,美化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讓視覺藝術千變萬化,為人類文明創造繽紛的色彩。
大地萬物皆有色彩,作為染色的材料,主要是來自礦石和植物,從中提取色素。不過大部分植物色素容易在水中分解,需要經過氧化的過程將顏色保留住。從材料的原色到最後所見的色彩,是一連串奇妙的化學變化。
天然染工藝再起
從古早時代至近代,染色原料都是取自大自然,直到19世紀中,化學染料才逐漸取代天然染成為紡織工業的染色原料,一些傳統的染色技藝也隨之沒落,其中藍染是流傳最久,曾經沒落,如今又受到重視的一門傳統藝術。
「青出於藍,勝於藍」是大家熟悉的成語,出於【荀子.勸學篇】,用以形容後學者,後來居上,更勝前者。但最根本的意義正在說明藍染的特性,原意是指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靛青染料,顏色比藍草更深。
藍為染青之草,青是藍草製靛染布的色彩名稱。而藍不僅只是一種植物,各地皆有不同作為藍染的植物,如大青、大藍、木藍、菘藍等。而藍染的技藝不僅發源於中國,在印度、日本,藍染技藝源遠流長,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藍染工藝。

近年來,藍染重現光彩,除了技藝的再現之外,又融入文化創意的思維,掀起一股藍染熱,同時也帶動天然染的研究和推廣,許多社區和學校開立課程,重拾手工染布的趣味。
常見植物染材
除了藍染之外,可作為染料的植物種類繁多,從菜市場、公園、中藥店、山林裏都可輕易覓得材料,例如洋蔥最外層的褐色洋蔥皮可染出褐色系,煮熟的菱角殼可染咖啡色系,作咖哩的底材香料薑黃可染出亮麗的黃色。
茶和咖啡是家裡必備的飲品,茶和咖啡渣也可拿來做染料,當然,用新鮮的茶和咖啡染的顏色較飽和,但太浪費,若是因為過期不宜飲用時,就成了現成的染材。
公園裡常見的七里香、山黃梔能染出淡雅的綠色,而卵狀大葉的福木,雖然葉子是深綠色,但染出的黃色令人驚艷。成熟的蓮蓬、老熟的檳榔果實、栗子殼等,都是容易取得的染材。
山林裏也有數不盡的材料等著發掘,熟知的有烏臼、九芎、樟樹、山櫻、芒草等,採集時當然也要注意盡可能撿拾枯枝落葉,切勿過度採摘,危害它們的生長。
每一種植物可溶出染液的部位不盡相同,例如薯榔是塊莖、福木可取其樹皮、枝幹和葉子、山黃梔則只有果實,坊間有多本相關書籍可作為參考。
廚房變染坊 手染趣味多
在眾多常見的染材中,洋蔥皮算是最容易取得,定色效果最好的材料。只要累積幾餐的洋蔥皮,或是向店家索取,就可以在自家廚房DIY,染出漂亮的作品。
要提醒各位,不是所有顏色看起來濃豔的植物或水果都適合當染材,如紅色的火龍果或桑葚的果實,其色素是水溶性,一經煮沸就失去鮮豔的色彩,而有些染材還需要媒染劑才能顯現色彩。
染色是一門學問,不過,也是人人可以輕易嘗試的工藝,從生活周遭發現作為染料的素材是一件有趣的實驗,朋友們,動手準備染一塊屬於自己風格的天然手染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