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顯靈奇蹟之路--聖母登山步道

   步道若能臨水而行,沿途景致優美多變,已屬上乘路線,若再加上精彩的人文歷史,就更難能可貴。位於礁溪的聖母登山步道就具備了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傳奇故事。


聖母顯靈蹟  朝聖登山路

    昔日從坪林到礁溪有條登山路線—三角崙山步道,穿越台北與宜蘭縣界的三角崙山三角點,陡峭難行的路徑,有「苦路」之稱。故事從30幾年前說起,意大利籍的巴瑞修士在宜蘭羅東聖母醫院奉獻二十餘年,閒暇之餘多次攀登此座山頭,因為感應天主的啟示,雇工搬運建材,辛苦建造了一間聖母山莊,祈望聖靈降福施恩於到此山的有心人。民國69年秋冬之際,有五名登山隊的隊員從坪林越嶺三角崙山,原本要從礁溪下山,不料中途迷路,至黑夜仍困於山中,於是在聖母山莊前向聖母神像祈禱,並在山莊內拿了幾支蠟燭,秉著微弱的燭光一路下行,途中目睹聖母顯靈護祐,最後平安下山。
    事後,這群登山客感念聖母指引,於是在顯靈之處的石洞亭塑立聖母像及建碑記事,消息傳開之後,天主教信徒踴躍捐款集資,蓋建了天壇造型的聖母朝聖地,目前已成為教徒們的朝聖之路,也是後來改名聖母登山步道的緣由。

多層次步道景觀

    步道的起端位於著名的礁溪五峰旗瀑布上方,由風景區的第二層瀑布上行先經過3.7公里的產業道路,方可抵達步道入口。近幾年林務局修築舊路,縮短原先古道路線,從通天橋至聖母山莊的路線僅1.6公里,全程爬升海拔高度約550公尺,前段產業道路長而平緩,後段步道短而陡峭,沿途景觀變化分明,可以明顯看到三種山林景觀,峰迴路轉之處,讓人頗有驚喜之感。
    從遊樂區循著「聖母朝聖地」的標誌前行約一公里,即可見到一棟莊嚴雄偉的天壇造型天主教堂,五峰旗的第一層瀑布懸垂於後方山腰,旁有一石洞亭,亭內供奉聖母馬利亞像,亦即山友見到聖母之處。教堂佔地寬敞,背倚山巒,俯臨蘭陽平原,環境清幽肅穆,在此歇息賞景,十足感受靈性之美。
    暖身之後,沿著寬闊的碎石土路緩緩上坡,路程雖長,但兩旁林木蒼鬱,左方山谷淙淙水聲相伴而行,較遠處則是山巒疊翠,展望良好。陽光充足的邊坡常見蝴蝶在花叢間飛舞採蜜,有色澤鮮豔的鳳蝶、樸實無華的粉蝶,還有眾多藏於樹叢葉背的各式昆蟲。沿途有山友貼心設置的休息站--「桂林峰休息站」、 「一水休息站」,以水管接引山泉供遊客取水休息。
    走至通天橋,才是步道的正式入口,入口處由林務局設置一大型的木製十字架造型入口意象,以配合這條步道的特殊意涵。近年來,羅東林區管理處在步道的整體設計上頗為用心,根據每條步道的特色塑造入口意象,並依照當地的資源,採用生態工法施作步道,讓每一條步道各具特色,留給民眾深刻的印象。

    正式踏入步道,景致截然不同,茂密的樹林中老樹盤踞,得子口溪緊鄰右側,充沛的水流在巨石間奔流出層層疊瀑,坡度雖陡但原木鋪架的階梯走來舒適自然,耳邊則是水聲、鳥叫、蛙鳴交織的自然音樂,猶如穿越熱帶雨林的感覺。
    潮濕的溪谷環境,藤蔓懸垂交錯,枝椏間冒著一叢叢的山蘇、長葉腎蕨,石塊及樹幹上則攀附著各式小型植物,陰濕的岩壁上密生油亮的冷清草,森林底層則由姑婆芋、觀音座蓮等耐陰濕植物佔據;濕爛的朽木上則長出一朵朵可愛的蕈類,有白色迷你的簇生鬼傘、鮮嫩欲滴的大朵菇類、或是乾如木板的多孔菌。而森林破空、陽光照射之處,則竄出筆直的筆筒樹,舉著如綠色大陽傘的葉片,光線穿透而下,在山徑上灑下斑駁的樹影。



峰迴路轉見草原

    山徑繼續攀升,逐漸遠離了溪谷,一轉彎,眼前豁然開朗,原本蒼鬱茂密的森林轉換成風衝矮林,視野變得開闊,極目所望是箭竹與芒草混生的草坡。向東望,蘭陽平原的海岸線及迷濛的太平洋出現遠處的山腳下。約一人高的箭竹及芒草林,在強風的吹拂下,掀起一波波草浪,尤其芒花盛開時,綠波間滾著白浪,甚是壯觀。植物即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展現旺盛的生命力。
    抵達聖母山莊,雖名為山莊,但僅是供山友歇息宿營的豪華山屋,山屋前的廣場塑立著聖母瑪利亞與巴瑞修士的雕像,廣場另邊則開鑿了一座儲水池塘,池裡養著不少的金魚,猜想應是民眾所放生,水泥池塘和不屬於山上的魚類與此地風景格格不入,有些美中不足的缺憾。
    聖母山莊旁的小丘,被稱為「聖母峰」,海拔約900公尺,是步道的最高點。教友在山頂建造了一座觀景台及耶穌基督受難的十字架,登頂的階梯沿途則豎立了十二幅耶穌受難的苦路圖像,呈現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情景。
  登上平台,頓時被眼前壯闊的山巒美景所深深震撼,綿延不絕的草原景觀彷彿來到中高海拔的高山,東向順著山脊望去是蘭陽平原,環繞四周都是起伏草坡,眺望三角崙山,山稜摺起摺伏,層巒疊翠,以極簡極美的線條和色調潑灑出一片自然美景,加上飄忽的雲霧湧散蒸騰,可想當時巴瑞修士在此感受的靈奇體驗,繼而發願築路建屋。
  三角崙山是蘭陽名山之一,屬於雪山山脈。聖母峰正位於雪山山脈的主稜上,山頂常年雲霧繚繞,冬季凜冽的東北季風長趨而入,潮濕多雨。也因為東北季風,所以僅有耐強風的植物可以在此安身立命,造就這一片難得的低海拔草原景觀。

意外的奇蹟
    回程之時,對著聖母像禮敬,感謝有緣踏訪此地,欣賞如此美景,心中暗念還要再來拜訪。不料,路途中發現錢包不見,全然不記得何時遺失,正在憂愁煩惱之際,附近的警察局來電告知有人撿到我的皮夾,於是前往警局領取,皮夾的證件和金錢分文未少,然而拾獲者未留資料,無法答謝,我心想,應該是聖母顯靈協助吧!果真是奇蹟之路啊!

步道旅行小幫手
步道位置:宜蘭縣礁溪鄉
步道長度:產業道路3.7公里+山徑1.63公里,單程共5.3公里
健行難度:爬升高度約550公尺,陡峭不易行,山頂氣候多變。
首選景觀:溪流景觀、箭竹及芒草坡、綿延的雪山山脈
交通指南:台九線→礁溪→循五峰旗瀑布指標右轉宜二線→五峰旗風景特定區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向晚的偶遇


我是剎那
來自無言的山谷 漂泊四海是我的宿命
日乘微風 飄過春的草原
夜隨星辰 漫入秋的森林

我是永恆
來自炙熱的久遠 屹立於此是天的安排
日日凝望 南方湛藍的海洋
年年守護 一身雪白的風霜

我是莫名
來自一座失魂的小島 旅行是為了回家
黃昏是我美麗的清醒
喧囂是我拒絕的方向
在通往遺忘的小徑上
遇見了剎那與永恆的共舞
一道向晚的霞光見證下

我們沈默的說

晚安

         再會~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神秘聖山如美人 --都蘭山步道

雲霧壟罩山頭的都蘭山,猶如美人披紗含笑,引人一親芳澤。美人不僅神秘,又暗藏寶石與奇花異草,朝聖之路雖艱辛,卻時有驚喜。

神祕美人原是聖山
台東的都蘭,近幾年因為藝文空間的整建和藝術家的進駐,成為東台灣一處閃亮的藝文舞台,吸引不少遊客到此尋訪令人驚喜的創意。這裡不僅有豐厚的文化特色,東海岸和海岸山脈的山水美景也在此一帶匯集出迤邐風光,聳立山脈南端的都蘭山,因臨海地勢,山頭經常壟罩著叢叢白雲,遠望如美人披紗含笑,而有「美人山」的美名,同時因形似富士山,還有台東富士山之稱。它不但是海岸山脈南段最高峰,也是台灣小百岳之一,並被選為台東縣的縣山。
  

靈秀的都蘭山對台東的卑南族和阿美族意義更是非凡,是他們心中的聖山,於今都還是兩族文化祭祀、狩獵採集的重要場域。林務局這幾年整修原有的獵徑山路,闢建為登山步道,通達海拔1190公尺山頂的三角點,讓民眾可以進入這座神祕的山林,一窺美人之幕與祖靈聖境。
步道的起點處視野相當空闊,山坡上有一座二層式木造觀景台,登亭遠眺,藍色太平洋氣象萬千的鋪展天際,山腳下蜿蜒的美麗海岸都蘭灣盡收眼底,天氣晴朗時還可欣賞海天之際的綠島與蘭嶼島影。

欣賞了宜人的海景之後,轉身即要進入林蔭步道,入口處階梯旁插著一個小小的木牌,寫著<準備好了嗎?上吧!Are you ready? Go!>,開始這段將近4公里的聖山之旅。


貼心元氣加油牌
一開始是緩升的土路,典型的低海拔林相,闊葉林混生著竹林,不時還可在步道上見到竹筍冒出路面。走不多久,就又看到一塊小木牌寫著<0k+250公尺加油喔!還早咧Cheer Up!>,原來剛剛氣喘吁吁的只走了250公尺,是誰立了這可愛的牌子呢?

於是一路上開始注意路旁是否還有木牌,好奇會寫些甚麼?果不期然,幾乎每隔250公尺就有個木牌,隨著高度和登山者的心理狀態,寫上里程和鼓勵的話為登山客加油打氣。這種貼心的里程牌還是我第一次遇到,事後詢問,原來是台東林管處辦理步道工作假期而精心設計,由志工們手作完成的。不禁佩服主辦單位的用心,以及志工們細心的打造,讓辛苦的旅程多了些趣味。

寶石藏心頭 奇花隨地開
  美人山遠望婀娜,同時也深藏金玉美石,曾被開採藍寶石和金沙,為山腳下的部落帶來淘金客及觀光客,如今風光不再,卻以另一種生態寶藏的面貌,再次受到人們的注目。
  由於受到太平洋水氣的影響,不高的都蘭山在海拔700公尺處即有一盛行雲霧帶,終年雲霧繚繞,濕氣凝重,因此也形成茂盛的森林,動植物生態相當豐富。早在日據時代,即有英國人、日本人來此進行採集和觀察,1933年日本博物學者鹿野忠雄也曾拜訪此地。
  走在步道上可見高聳的闊葉樹木和繁盛的蕨類植物,不時可見樹幹上著生嬌豔的蘭花,步道兩旁的朽木腐葉上更是密密麻麻的冒著一朵朵色彩艷麗、造型可愛的蕈菇,一路上所見的蕈菇讓人大開眼界,有色彩紅豔的紅菇、鮮黃的雞油菌、小巧可愛、密密麻麻群生的鬼傘、碩大如頭的厚硬木層孔菌,還有夜間會發光的發光小菇,種類之多讓我以為來到了藍色小精靈的國度,心想或許精靈們正躲在樹叢後面打探我呢!

  美好的幻想不多時即被落葉中蠢蠢欲動的馬蝗破壞,潮濕的環境自然是牠們的地盤,雖說無毒無感,還是得稍加注意,以免讓牠們搭上免費餐車,留下斑斑血跡。
 
普悠瑪
步道越往上走,路徑越陡峭狹小,某些路段還得藉助繩索攀附而上,山岳界公認這是難纏的中級山,不過林務局維護的相當不錯,只要安步當軍,民眾還是可以順利攀登。。
行至2k+317處,海拔約1,110公尺,步道旁的小木牌寫著「普悠瑪祭台到了喔!」,一塊高約2公尺的巨石上寫著斗大的「普悠瑪」字樣,這裡是步道的中繼處,也是聖山最重要的據點-卑南族與阿美族人的祭台,石碑下方放置了香菸、檳榔、餅乾等祭品,顯示常有人來此祭拜。


「普悠瑪」原為卑南族puyuma的大社卑南社,傳說卑南族祖先最早登陸和居住過都蘭山,所以都蘭山也是卑南族南王部落的聖山,也有一說是是卑南語中對人的尊稱,就是「獲得貢物的最高位原住民」的意思
  碑石同時也是兩族傳統領域得界線,靠山這邊為卑南族所有,靠海這山則多為阿美族所有。每年7-8月是附近原住民部落的豐年祭,祭典之前都會先上山來祭拜,以答謝山神賜予食物並祈求祖靈保佑。平時族人若獲得最高榮譽時也會上山祭拜,表達崇敬與感謝之心,是族人心中重要的心靈依歸處。
  過普悠瑪再往上還有1.4公里才會抵達都蘭山頂,是視野最遼闊的一等三角點,可惜一路上貪看可愛的蕈菇與森林的美景,耽誤了行程,過午之後已是雲霧濛濛,因此只好折返下山,暗許一定還要再來拜訪這處神祕的美人聖山。
步道旅行小幫手
  • 步道位置:台東縣東河鄉
  • 步道長度:3.8公里
  • 健行難度:前段緩坡土路,中、後段陡峭濕滑
  • 首選景觀:森林生態、普悠瑪祭台、頂點遠眺山海景觀
  • 交通指南:11線海岸公路151.5K,靠山路邊的大石塊上,刻著「都蘭山」醒目的紅色字樣,由此轉入沿山路蜿蜒西上四公里見林務局新建二層式觀景平台,即本步道起登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