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他打電話約好一位義工九點在路邊碰面,可惜白天下起雪,氣溫忽然下降,這對於賞蛙很不利,但已經約了人,只好戴上厚厚的外套、帽子、手套和手電筒,準備夜訪德國青蛙。
戶外的氣溫非常低,大概接近零度了,我心想肯定看不到什麼青蛙吧!依照在台灣賞蛙的經驗,最好的賞蛙時機是下著毛毛雨,不冷也不熱的早夜(晚上七點到九點),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先把攝影傢私給準備著。
前來的這位義工是個中年婦女,職業是程式設計師,每個禮拜花幾天的晚上來這裡執行保育工作。她遞給我們一本賞蛙小手冊,簡單的介紹這裡可能看到的蛙種,和她的工作事項,然後就帶我們巡視沿著路邊埋設的水桶,我們看了幾個都是空空的,心想不妙,今天可能要摃龜,還好,還是有幾隻不怕冷的蠑螈和蟾蜍出來覓食,我普愛動物,沒有偏心,拍了幾張定裝照後,打算等天氣好一點再過來看看。
義工阿姨倒也熱心,很有耐心的等我們拍照,還幫一身泥沙的蠑螈和蟾蜍淨身一下(捉到溪邊洗澡),以便美美的讓我們拍個夠,阿德的閃光燈超強,我提醒他拍幾張就好,以免這些模特兒從此失明,阿德生性善良,我這麼一說,便收斂許多。
路邊看不到青蛙,我們往旁邊的大水塘走去,一到水邊就看到幾隻蟾蜍載浮載沈的躲在枯枝和石縫中,這種青蛙和台灣的盤古蟾蜍長的差不多,學名叫Bufo Bufo,我們一接近即轉身以優雅的泳姿沒入水中,非常的不給面子。
水邊有一排枯黃的芒草,用手電筒探照,黑烏烏的不見蛙影,義工說近一點看吧!不看還好,一看嚇一跳,那黑烏烏的一整片全是青蛙卵,成千上萬的黏聚在一塊,很像是整桶可可(請台語發音)的粉圓倒在水邊的感覺,阿德沒見過這個景象,驚呼神奇。我也沒看過這麼壯觀的青蛙卵塊,推測可能大型赤蛙幹的好事。但他們的爹娘在哪呢?尋尋覓覓,終於看到幾隻躲在草叢間在窺探我們。他們一定是被我們的聲音和燈光給嚇著了。
當晚雖然沒有看到很多的青蛙,但還是滿心歡喜新發現。能夠在異鄉從事我喜歡的夜間蛙類觀察,結識當地的義工朋友,也是一種豐收。由於這位阿姨不太會講英文,我只能透過阿德先生從中翻譯解釋,大致瞭解一點當地蛙類保育的事情。這是我所觀察到的幾件事。
一、 根據手冊上的資料顯示,南德這一帶有十種青蛙,包含三種蟾蜍和一種樹蟾。當晚所見的是最常見的蟾蜍和赤蛙。圖片顯示赤蛙居多,有幾種和台灣的蛙類非常相似,如牛蛙、金線蛙、長腳赤蛙和中國樹蟾。
二、 這位義工隸屬於一個保育團體,主要是從事棲地的管理和物種的保育,我們所到之處是在一個山丘的山腳下,兩塊距離約一公里的濕地被馬路分隔開來。當繁殖季節,兩邊的青蛙會互相往來求偶,先前大概有很多青蛙為愛而慘死輪下,因此該組織在道路兩旁設了護欄,以防止他們自行過馬路。護欄的設計是在兩個濕地直線方向再往右右方向各約一公里沿著馬路架上帆布,帆布高約五十公分,光滑的材質讓青蛙無法攀附上去。然後在靠近帆布的地方每隔50公尺處埋上一個深底的桶子,這樣子當青蛙接近帆布又爬不過去的時候,自然會朝兩邊移動,走著走著就會掉到桶子裏。
三、 如何讓這些青蛙安全抵達對岸呢?這就是義工每晚的任務了。據阿姨說,他們會有幾個人一小組,在繁殖季節輪流前來執行義務,通常是晚上九點到十一點,這時大部分的青蛙都已經掉入坑洞,就等著義工把他們一隻隻捉起來,集合在一個手提的水桶中運過去。當然草地上若有發現漏桶之蛙,也一併逮過去。阿姨說,最多時候一個晚上捉上三百多隻咧。
四、 我們住的地方是鄉下,附近有很多自然的野地,常看到小心鹿、小心兔子、小心老鷹、小心野雉,當然也有小心青蛙這類的警告路牌。儘管這兩塊濕地不大,也沒什麼特殊之處,但是看到他們運用並不麻煩的設計,就能幫助無數的青蛙(包括蜥蜴等)免於傷亡,實在可以提供台灣眾多蛙友和保育單位之參考。
寒風淒淒,我們的第一次賞蛙雖然蛙況不佳,不過倒也挺開心的,期待過幾天等天氣回暖些,再來拜訪這些可愛的朋友,到時候也許就可以看到無數的小蝌蚪孵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