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水餃maker

我現在有個新封號--「Dumpling maker」(水餃製造者),阿德先生取的,因為我經常花很長的時間待在廚房製作水餃,最高紀錄是一天八個小時。

這位羅漢腳只會做簡單的速成食物,剛來德國的幾個禮拜,不是義大利麵就是披薩,我的胃很是不爽,於是巧婦只好使出看家本領,想辦法在有限的食材中搭配調理出各種台式料理,這位老兄胃口很好,對於我的食物讚不絕口,從不挑嘴,而且自動把廚房讓給我,從此本姑娘就變成他的專用廚娘了!

現在每個星期至少花上一、兩天的時間在廚房製作水餃,從揉麵團--桿麵皮--切菜做餡—包水餃,看似不複雜的程序,由於完全手工,還挺花功夫的。在台灣雖然常常幫媽媽包水餃,但僅限於最後的程序;包水餃—煮水餃—吃水餃,水餃皮買現成的,一斤就可以包很多。但是這裡沒人聽過dumpling,更別提水餃皮這種外星球食物,所以一切就自己來吧!先上網看看有什麼獨家秘方,大致瞭解一定的比例和做法程序,開始發揮無中生有的本事。


第一次製作麵團時,因為沒有磅秤,大概捉個麵粉和水的比例將就將就,也沒有桿麵棍,完全用手工壓,結果麵團太軟,做出來的水餃大小不一又容易破皮,有三分之一的餡落入水中成為水餃湯。

第二次調整水的比例,麵團感覺比較結實,但是手壓麵皮太累了,於是找了個圓形的玻璃杯代替桿麵棍,快要完成時,玻璃杯應聲破裂,碎片散入麵團中,只好整團丟棄,結論是玻璃杯是空心的,當一邊壓力過大時一定會破,還好我的玉手閃得快,不然水餃沒吃成還弄了一手血腥可就難看。

阿德看不下去,買了小磅秤和桿麵棍,這下功力大增,材料可精準度量,水餃皮的製作也快多了,但如何做出大小一致的水餃皮呢?經過測試,我們選用直徑約六公分的杯子當壓模,一次可以很快速的壓出十幾個水餃皮。

爾後做水餃皮已不是問題,已經精準拿捏出麵皮的厚度,可以顆顆完好的浮出滾燙的水面,而且咬勁恰好,不輸市場買的。

接下來就是內餡的巧妙變化,水餃有兩大要角—絞肉和高麗菜,有了這兩樣一切好辦,還好這裡容易買得到。不過阿德喜歡精肉,比較沒有油質,似乎加點肥油的口感會比較好,至於高麗菜也得選對才行,有一次買到一種肉質粗硬,一棵重達兩公斤的品種,差點把菜刀砍斷,切到手破皮,其味道和口感完全不對,所以先選對主角,接下來就隨意加些配角,例如韭菜、紅蘿蔔或粉絲,再放些大蒜和薑末,味道十之八九不會太差。

阿德愛吃極了,並且好康到相報,逢友便問人家喜不喜歡中國食物啊!我女朋友做的水餃很好吃,還邀請人家來家用餐。誰會說不好呢?結果每次就得花一整天的時間做水餃,通常只夠應付一餐而已。後來我跟阿德說你不要老是提水餃的事,他說我沒有說水餃啊!我是說中國食物,你可以做點別的。喔!還真謝謝你的提醒。

他喜歡水餃可以歸納出幾點原因;一、水餃美味健康。二、一次可以包很多放在冰箱,隨時烹煮快速簡單。三、成本便宜,符合他節省精算的個性。平均一公斤的麵粉和一公斤的絞肉加半公斤的蔬菜可以做200粒水餃,食材成本約9歐元,折合台幣約450元,每粒水餃不到2塊半台幣。四、包水餃很花時間,這樣我就不會吵著說很無聊。

說到這裡想到一件很Q的事,上回他到台灣時,有次在店裡點水餃吃,熱騰騰的水餃上桌時,見他東張西望的不知要找什麼,問他要什麼,他說有沒有奶油?問他要奶油做什麼?原來他想水餃皮白白的,應該沾點什麼醬,外國人習慣水煮的食物沾點奶油吃,我聽了差點沒把含在口裡的水餃噴出來,還第一次聽說有人吃水餃沾奶油的。我告訴他吃水餃要沾醬油,最好是和著大蒜一起吃,他一試之下,果然大讚味道很相配。

有回我在包餡時,剩下一些水餃皮,他突發奇想說試驗一下別的材料,於是自己切了洋蔥、蕃茄、起司,再加上義大利麵醬混在一起,製作了數個義大利麵醬水餃,這種奇怪的組合實在不配稱為水餃,可想而知味道之奇怪,我把那幾顆怪東西煮好放在他盤子,他默默的吃完也沒說什麼,從此不再提義大利麵醬水餃了。


食物是一種文化的表徵,文化不僅形塑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也約制了我們對食物的喜惡。我不是個挑食的人,但是西方的食物和冷式飲食習慣實在很難適應,還好自己喜歡做菜,樂於將各種食物以實驗的精神再創作。回想小時候家裡開小吃店,當時要做很多粗活,童年生活並不輕鬆,總希望快點長大,以後遠離庖廚,如今卻樂於烹飪,我想也許有一天人在異鄉,或許可以賣水餃為生也說不定。

有句話說:「好吃不過水餃、舒服不過躺下」,我現在就是奉行這樣的生活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